第3部分 (第1/4页)

勒住马,他跳下马车舒活舒活筋骨,走到车厢后头,想拿出炊具,一拉开布帘,他当场傻眼了。

一名粗衣布裙的束髻少年正拥着他的厚斗篷睡得好沉,松吟揉揉眼睛,确定自己没有头昏眼花,这……这名男孩打哪跑上他马车的?

他摸摸脸,两颊竟没理由地发烫着,活了近三十年,他还没碰到过这种情形。一个陌生的少年,又身在荒郊野外的,他瞪着那仿佛正做着好梦的安详睡颜,好半天脑袋都是空白一片……那声低低的叫声……他猛然想起来,不是幻觉,这孩子是从野店溜上他的马车的。

其实他有足够理由把这男孩扔下车的,但这种事怎么他都做不来,于是萧松吟,这个曾官拜翰林,兼任内阁大学士的高大男子,就这样呆呆地罚站在马车旁,看着一个素未相识的少年占去了他今晚的安眠之处。

松吟出身于夔州,萧家历代经商,虽富可敌国,然少了个官字作陪,不免气势上就矮了一截;而在萧家八个兄弟里,就属排行老么的松吟天资最聪颖,不及而立之年,便风风光光地中了“状元”,随即任职于翰林院,不知羡煞乡内多少读书人。“翰林”!那可是当时文人最最清贵的仕宦途径。

为此萧家得意非凡,毕竟翻开族谱,家族里还没有人能与官场沾上边。就算有,还不是靠钱拉关系,走后门,好不容易出了个“状元”,萧家当然理直气壮地抬头挺胸!

自年幼时,萧松吟的志愿原是想拿个武状元的,奈何天生有些毛病无法克服,想想实在灰心,谁叫自己不争气呢?在爹娘的劝说下,他才弃武从文,转而在成册成册的文字堆里找回自信。由于长久埋首在书堆中,不自觉地培养出温文气息,当他和萧家几位哥哥站一块儿时,那儒雅气质在财大气粗的俗丽中便显现得格外突兀。

不过,自信归自信,他朴直木讷的夭性并未因此而消失,也没因任官职而变得圆滑精明。松吟习惯凡事自己动手,生活也力求简单朴实,他从不会对下人大呼小叫,也不会因为小利小惠而对居上位者卑躬屈膝,要不然他不会对眼前这情况发上半天呆!虽念过数千册的书,但面对这种意外,他真的被“考”倒了。

在他赴京师走马上任后,原以为自己真能为朝廷做些事,后来他才知道这种想法错得离谱。事后想想,他的个性本来就不适合待在那种明争暗斗、功利取向的环境里。在他人朝为官的那一年,正是宦官和仕人党派斗得最凶的时候。松吟虽然娶了锦衣卫贺统领的女儿贺斐贞,却没有因此而倒向宦官那一方,反而追随他的恩师卓中堂,断然拒绝了岳父大人的拉拢;岂料没过几天,竟传来中堂府邸遭人纵火的意外消息。这件事把松吟对朝廷的奉献热情全然浇熄,他就此绝意仕途,托病辞官,带着坚决与娘家断绝关系的妻子,转回夔州。

那熟睡的少年拥紧斗篷动了动。松吟发出一声轻叹,停住冥想,怎么又想到这里来了呢?都几年了,经过那些事之后,难道他还放不下“名利”二字吗?

他放下帘子,轻轻地为自己的无力叹了口气。

不过是个孩子!他暗暗谴责自己的无礼目光,脚步却眷恋不舍地离开车子。这男孩的睡态从容自在,一点儿都没有俗务烦心的困苦。哪像他,官场走了一遭,太多的恩怨、是非总让他没来由的长吁短叹。妻子于一年前病逝故里,让他欷嘘人生的无常,更添了几多惆怅,有时午夜梦回,他还是会忍不住地频频回顾过去那些日子。

就让他睡吧!能这样无忧无虑,不也是种幸福么?

天色越来越暗,天边的霞色仿佛像是烧到尽头的柴枝,残存的红光仍不甘心地对应着在树林后方初升上的月牙儿和烁星点点。

他靠坐在树干上,盯着随火光摇晃不已的影子冥思。一会儿,他抬起了柴火,蹑足走到车边,再次盯着那名陌生的少年。

半明半暗的摇曳火光中,他几乎被那张如幻似真的清灵给收服了。

这也许是受不住中州连年的荒旱,想到城里讨生活的乡村少年。等他醒来,也别点破人家的难处吧!松吟心里盘算着。

叹了口气,他又走回树边,好在身上衣服够暖,自己也练过打坐,懂得怎么让血气运转全身。这夜晚的山风冷得直刺人心,要不靠这样,等到明天起来,他大概会冻成一根冰棒。

他觉得自己很呆,想想又算了,他还不至于会为一个莫名其妙的男孩冻死。这个晚上,萧松吟就在反反覆覆的思潮中睡着了。

人……不见了?

松吟张大嘴,瞪着布幕飞扬的空车,一他再一次傻眼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