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 (第1/4页)

高起潜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和杨嗣昌走的很近,现在卢象升听说过杨嗣昌在主持和议,京师之中风声已经很明显了,赞同此事的少,反对者极多,但大家都知道,是皇帝在杨嗣昌身后支持,所以就算反对的,也不敢公然攻击,只是最近京城之中,爱听说岳全传的人多了起来,祭祀岳飞的活动,也是十分之多。

很多人忧心时事,想起南北两宋的遭遇,不免是忧心如焚,已经有几个朋友从京城给卢象升寄信,要请他务必坚持,不要与高起潜等人同流合污。

“我当然不会,我会有我的操守!汉贼不两立,我入京之后,一定面圣,极力反对议和之事。前宋之鉴不远,皇上应当不会糊涂至此。一定是杨文弱怂恿,此人可恶,简直该杀!”

在吩咐虎大威和杨国柱等人拔营起寨,往昌平继续出发之后,卢象升骑在自己心爱的五明骥之上,在颠簸之中,仍然是高高抬起自己的头颅!

这就是大明人杰的代表人物,哪怕是面对强权,面对的是皇权,面对的是自己的性命安危,但仍然有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之气!

……

……

与此同时,在与卢象升相隔千里之外的一座城池之中,有一位须发如银的老者,也是在自己家中的庭院厅堂之中,平静从容的听着儿孙们说话,他的脸上,皱纹深如刀刻,须发已经白透了,其实头顶长发,也是落了不少,束发用的木簪子都快插不住了。

第二百三十五章 真正的风骨(2)

就算如此,这位老者的眼神之中,仍是充满了睿智的光芒,令人根本就不敢逼视。

在听着儿孙们说话的时候,他手中的碧绿色的玉锤在不停的击打着自己的腰跨,年岁大了,这样的久坐已经令得老人感觉不舒适了。

这就是天启朝的帝师,赫赫有名的辽东督师孙承宗!

在天启朝,无数文官被魏忠贤扫落下马,天下人屏住呼吸,不敢得罪这个权阉,等魏忠贤称九千岁时,他已经把最强大的文官集团东林党打翻在地,并且踩上了无数只脚。

在那种时候,不论是勋臣还是戚畹,或是文官武臣,都是仰其鼻息,再痛恨魏忠贤的人,也是绝不敢公然顶撞他。

也唯有孙承宗一人,以帝师之尊还有天启皇帝对他的尊重,勉强能保持住自己的独立性与文人的风骨。

不曾阿谀也不需阿谀,以一身当东虏一国,在他手中,修筑了几百个军堡,推进收复了千里失地,修筑了无数城池,铸成了不知道多少门的火炮。

他组建的车炮营是当时全天下最厉害的火器部队,一千多支火铳,八十多门火炮,配过百辆大车,这个配给不能不说是超级豪华。

可惜,明朝工匠待遇猪狗不如,监督不力,做出来的武器差强人意,加上毫无训练,放火炮全靠炮手的个人经验,连当时西方的标尺测距的最原始的手段也没有,这样的纯火器营反而放弃了肉博,老孙头的思维还是太超前了一点。

但无论如何,有孙承宗在辽东时,当时的后金并没有占太多的便宜,虽然有过耀州之败,但责任并不是孙承宗为主,有他在,整个辽东防线犹如有一根定海神针,就算是努儿哈赤也不敢长驱直入来讨便宜。

后来老孙头被群攻弹劾去职,他一走没多久,后金就是大举进攻,几百堡垒,过万铠甲,无数兵器和大炮,加上几十万百姓,数十万石粮食,全被后金打了草谷,吃了肥羊。

明帝国十年之功攒起来的防线,就只剩下宁远和山海关两处而已。

所以说有的人当他在的时候,你不觉得他如何,只有当他不在的时候,你才会格外想念,并且知道他是一个厉害人物,绝非常人可比。

孙承宗的成功绝非是自己人一方认同,哪怕是清军统帅和普通的小兵,对孙老头都有几分敬意。

在真实的历史上,孙承宗居住在河北高阳老家,在崇祯十一年时他已经是七十六岁的高龄。以前任大学士宰相帝师之尊,原本应该躲到京城,最不济也该进入城防十分坚固的保定府城去躲避,但孙承宗的选择却是最有风骨的那一种。

正如此时!

“父亲,”孙承宗的几个儿子都没有乃父的学识,虽然有两个中了进士,还有几个中了举人,但都没有考选翰林。当然,朝中无人也有可能,现在几个当官的儿子都是一脸急切,都是跪在地上劝道:“父亲高龄,就算去躲避也不会有人再说什么了。高阳城小,而且几乎无兵,也无饷,无粮,如何守得?奴骑一至,只要攻城,此城必陷。今我孙家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