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部分 (第1/4页)

李鑫和张德齐是全家家小都搬到了浮山,张德齐的岳父全家则返回了德州,山东地界早就太平,岳父一家自然不会随他到浮山这个对德州人来说是偏僻的地方来。

刚到没几天,但这两个文士已经适应了浮山的生活节奏,每日早起,与军官和士兵们一起锻炼身体,然后到营处务接受一天的安排,如果没有特别的事务他们最近的任务就是跟随张守仁,一则算是张守仁在态度上的一种尊重,他们代表着从济南一带刚投效的文人,上来直接就分配到下头,会有轻视人才之嫌,二来跟在身边一段时间,可以叫这两人在中枢最高的角度俯视浮山,对将来办事行政的眼光和角度也有不小的帮助。

除了这两人外,还有几个文吏中的佼佼者也是被张守仁带在身边,想法也是一般相同。

从大营这里出发,一路向西,春风和暖,阳光也是十分炽热,隐隐然已经有了夏天的感觉,而看道路两边的田地,麦苗早就抽穗,沉重的麦穗在风中轻轻摇摆着,麦杆累的半弯,整亩整亩的麦苗,俱是如此情形。

张德齐的骑术不佳,但从济南一路骑行到浮山,此时也将就能策马骑行了,看了一阵,对李鑫喜道:“李会办,浮山的麦田怎么是这般模样?”

他们从济南到浮山,前几天忙着安置家小和熟悉情况,这外头的情形,还真的是刚刚发觉。

张德齐的称呼也是改了,投效之后,在昨天才有正式的任命下来,李鑫有举人的身份,任营务处会办,张德齐是秀才,在浮山也是少有的有功名在身的人,所以任了营务处的帮办一职。

第四百八十三章 亩产(2)

虽是会办和帮办,但两人并没有具体的职掌,并没有兼任某局,比如钟荣,就是会办兼屯田局和书记局两局的主办。

“叔平,你看麦田里田垄边上,似乎是有塘泥的残迹?”

李鑫也是不敢肯定,不过张德齐看了之后,便是用肯定的口吻道:“是塘泥……我想起来了,大人提起过,去冬年前和年后,曾经发动过万壮丁起塘泥施肥,现在看来,这麦子长势如此之好,应是施肥之功。”

“肥力够,还有这大大小小的引水渠,水是够了。”

“还有不少水车。”

“看这里似有撒过灰粉,应是除虫之用。”

“这些不过是普通旱田,换在济南,亩产是一石半到两石间,就算是好年景了。现在看,似乎远远不止……”

“以弟估计,是在四石到五石之间。”

这个数字一出来,两个济南来的读书人都沉默了下来。当时天下最为肥沃膏润的土地无疑是在江南,特别是松江苏州一带,国初时候,天下七分之一的本色赋税都是苏州一府缴纳,苏州松江一带土地之肥沃,由此可见一斑。

而现在这时候,江南的土地多种值桑树或棉花,粮食反而是产的少了,粮食产量最稳定的地方反变成湖广一带,湖广熟,天下足,这谚语便是当时情形写照。

而湖广也好,江南也罢,一亩地最高产可达六石以上,按一石百二十斤来算,就是七八百斤的产量。纯粹的粳米有这个产量,除了后世有化肥农药可以再提三四百斤左右的产量外,几乎无可再增长了。

山东这里,水土之利远不及江南、湖广,河流较少,旱田多,近水田少,肥料不足和引水不便都妨碍了农业发展,在胶州这里,平均亩产也就是二石,一年两季,百姓收成不到五石,换算成银钱,按崇祯年间的平均物价来算,也就是三两银子。

当然这还是理想状态下,没有减产或是绝收,然后还得上交主四成到一半的收入,再有种种的勒索和劳役,山东这里已经算是好地方,没有大规模的流民出现和造反,换了天灾不断的西北和河南,不造反就只能活活饿死了。

如果天下的土地都能经过张守仁这样的改良,把亩产提搞到四五石的水平,就算还不及江南和湖广,就算还有剥削和杂派劳役,但天下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情形,也就真的不会再出现了!

做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自是以怀抱天下为已任,在这一瞬之间,两个读书人的心事是相通的。

但细想起来,这样的事又是何等的艰难?

张守仁这里,从开挖鱼塘到大养牧畜,用了多少财力,不是他有这样的手笔,又是在浮山有这样的人望能驭使到人力,想在别处地方做这样的事,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以大明地方官员的行政能力和对地方的控制能力,还有地方官府的菲薄财力,想做这样的事,根本就绝无可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