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1/4页)

家在大城市里,联系到这样大的生意,真是他家三世修来的福份!我们同住一村,乡亲老邻,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对他家关照支持自然不在话下!”

师爷见村上的地头蛇人物表了态,便把脸转向小木匠,笑着说:“听见了吗,村上的父母官已经表态了。木匠店开业后,如果遇着什么困难只管找他解决。”

小木匠一家人站在旁边,一直听着他们的谈话,对前面人解释县太爷书写法杖二字的讲究,听着一窍不通,一点也听不出个所以然,只好陪着笑脸跟随点头哈腰。只是听到本村的保甲说,县太爷这个题词,至少得值两千两银子,吓得差点儿没哭出来。如今听见师爷只是在为木匠店操心,又在叮嘱村上保甲要好好关心董家,并没提县太爷要银子的事,才渐渐放下心来。小木匠听得师爷跟他说话,忙点头说道:“多谢师爷挂心,今后许多事情肯定还得麻烦保甲!”

“下步木匠店开业准备好了没有,还有没有困难?说出来,看看在坐的能不能帮上忙?”师爷喝口茶又问道。

“木料已经雇人去砍伐了,接下来需要雇十几个会木匠活的人手来家做活。不然两千根刑杖,三个月就要交货。从现在起,每天至少得做出二十多根出来,才能到时候不误交货期限。眼前最困难的就是资金不足。我们算了算,木杖全部打造出来,成本至少摊到五百多两银子。州府给了三百两银子做定金,剩下的银子需要交货后才能拿到。这二百两银子还得去借,不知借到借不到,我心中还没底!”小木匠如实把开办木匠店的情况向师爷作了汇报。

师爷听后沉吟片时又问:“这二百两银子缺口估计到底能否借到?”

小木匠答道:“能借的亲戚朋友,乡邻亲戚我都搁在心考虑过了,加在一起至多能借到五十两银子,这还得看各家的情况。附近村有放高利贷的,我曾考虑过去向他们借贷,可是,这是滚油锅里的钱,驴打滚,利滚利,一旦上手,生意稍有担搁还不上高利贷,到时候不但会倾家荡产,说不定家人的性命也不保!所以我考虑来考虑去,宁可生意不做也不敢向他们伸手。”

师爷见小木匠说的句句属实,也感到这是个问题,资金不足是抑制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处理不好,企业往往刚起步便就夭折了。小木匠这次拿到州府的订单着实不易,虽说有县爷推荐的功劳,但在大城市和那些享有盛名的大企业刀对刀、枪对枪的较量,把对手竟然一个个打垮最后中上标,说明小木匠做出的产品确实非同一般。如果在这钱上面受到阻隔,叫企业发展不下去,不是太可惜了么!想到这,便把眼光落到乡约身上,问道:“乡约能不能给想想办法,帮忙解决?”

………【第四十五回 筹集资金】………

乡约见师爷把球踢给了他,不好不接,于是抓耳挠腮犹豫半天才说:“镇上是有家银庄,可是人家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营企业,不受官府掌控。平时往下放贷银子,都是贷给大企业,大商铺。像董家这种刚起步的小企业去借贷,银庄根本不放在眼上。不过凭着我去说一说,银庄肯定会给个面子不好回绝。但是银庄放贷有放贷的规矩条件,不知董家是否具备?”

“什么规矩条件?你说出来听听。”师爷问道。

“就是得有财产做抵押担保。”乡约回答说。

师爷听说后便把目光转向小木匠,似乎在询问小木匠家中有没有值钱的东西可抵押?要知道,小木匠家中保存下来的家谱记载,祖上还没有谁发迹当过富商,做过官宦的,所以根本没有值钱的传世珍品留下来。家中能换银子的猪和牛已叫打折,目前只有几间破草房,加起来不值五十两银子。所以小木匠只好无可奈何的朝师爷摇摇头。

一桌人听此便沉静下来。只听见呼噜、呼噜的喝茶声和叭哒、叭哒的抽烟声。桌上坐着的三位老者一直听着人家说话,根本插不上嘴。听到前面这些镇上、村上当官的都在拍这个叫师爷的马屁,心想师爷!师爷!肯定就是县太爷的老师,比县太爷还要大。于是也想对这个比县太爷还要大的师爷恭维两句,也好对董家请自己过来陪客的任务有个交待。

见场面冷了下来,于是,有个老者喝口茶清清嗓子开口说:“师爷这样大的官还为董家操心,真是董家的福气!刚才我听说:县太爷写的字帖得值两千两银子,何不用县太爷写的字帖拿去银庄抵押!”

大家正在沉思,冷不防叫这个老者说的话给怔住了。保甲缓过神,朝说话的老者翻眼弄鼻的望望说:“你在不招头不招尾瞎说什么?县太爷送来的字帖,相当于皇上赐给大臣的东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