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不要负了这份信重 (第1/1页)

四月十二一早,王烨就出发了。 此次出征耽罗岛头领有:王烨,王石头,金麟,滕戡,孙真,凌振,陶宗旺,孙安,阮小五,扈成··· 不是头领的指挥使有: 后军第一营指挥使—张五; 后军第三营权指挥使—冷宁; 后军第四营权指挥使—牛庚; 出征部队有燕云骑整编三百,后军三营两千四百满编正卒,以及后军六百辅兵;合计三千三百兵马。 另外还有就是人数四百的长岛民夫及各辅助人员,这里面包括十几个村长~ 海军一营和海军三营,两营的船大概也只能运送那么多人,毕竟燕云骑还是有马的,这已经是比较拥挤了。 欧鹏带着陷阵营,杜老大带着前军全军五营正卒留在了白翎岛,阮小七领着新组建的海军四营也留在白翎岛以作接应。 当然如今的海军第四营还在往来运送百姓补给事宜,趁着高丽还没反应过来,多跑两趟是正经。 同时留下的还有神枪史文恭,带着减员以及受伤还有调整之后的剩下六十七人的燕云骑,准备从前军以及预备役中选择合适的苗子,以燕云骑为骨干,组建一营骑兵,毕竟刚好缴获的有马,也有人,就也挺合适的。 南下济州岛的船舱中,王烨在看信,长岛县令李冕的信。 “主公王讳烨亲启: 李冕顿首,见字如面,自壬午日,诸物已备,见后附之清单,只田亩事,有言于此,请试听之~” 信写的很长,内容也很多,可能是为了照顾自己这个假读书人,用词什么的也不是特别讲究~ 但是对王烨来说,这绝对是王烨见过的最优秀的策论了。 是的,在王烨看来这就是一篇策论,科举考试用的那种策论~ 信中先是委婉的说了一下,王烨此次决策的草率,这就是标准格式的刺,也就是指责一下为上者的过失。 然后简单提了一下长岛如今的混乱和忙碌,这个就是顺便,也明白主公这是面对意外情况的应急处理,倒是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在辛苦中捎带脚的说说自己最近都干了哪些活:像开垦良田,组织出征民夫,安排随员,准备荒岛建设开发的物资,等等事宜~ 王烨是明白的,以前自己也这么干过,就是述职中的表功吗,谁都会,只是王烨第一次见到写的那么好罢了。 然后就是主公布置的事情,已经不打折扣的都做了,现在正在安排建设村镇的物资云云~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关于如何处理梁山泊如今最紧急的事情的建议?! 信中指出,无论是临时出征济州岛,还是永静军那边的灾民救援,虽然也急,然而都不是最重要的。 如今当务之急,是定下规矩! 在这档子事出来之前,梁山这个小小的政权,只是大略对土地政策做了一个基调的确认,对长岛那边的百姓做了安置,简单粗暴的定下了丁田十税一,公田十税三。 军功田更是只有个想法,没有具体的细则,甚至可以说是一纸空文,田亩都没分下去~ 而如今面对着几十万百姓的安置,最开始定下来这些规矩就极为重要了,而且信中还详实的列举了土地分配,税收政策,能养多少兵等等问题。 按照信中所说,根据梁山现在的收入和基本情况,这三四十万灾民,别说蓬勃发展,帝王之基,一个不好基本上离崩溃不远了。 不是危言耸听,信中指出的风险最大的是王烨引以为柱石的军伍,等灾民有了田,而出生入死的军伍却没有,心下必定生怨··· 信的最后提出,以上关于田亩税收方面的内容,基本是一个新上山的小吏的见解,为官一任,举贤荐能,如今人就在随船来的首批民夫之中,寨主如果有空,可以见见云云~ 信中还对这个小吏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崇宁五年进士及第,因他在对策时,指责哲宗时宰相章惇误国,所以文章虽然写得好,但是仕途不顺,六七年了,还是只在东京城开封府做一刀笔小吏。 去年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刺配沙门岛,今年元宵节前后,被沙门岛李由送到了长岛,一直在李冕身边做个机要文字秘书。 平日里寡言少语,不发一言,而听闻如今山寨要救助灾民,却是一鸣惊人~ 可不是一鸣惊人吗?都给王烨惊出了一声冷汗。 这个小吏名叫··· 赵鼎! 这个名字王烨有点熟,或者说很熟,可不是熟吗,据王烨所知,靖康年间有一个名相——赵鼎! 南宋中兴贤相之首,与李纲、胡铨、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名臣。 赵鼎(1085年-1147年),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阜底村)人。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宰相。 赵鼎早孤,由母亲樊氏抚养成人。崇宁五年(1106年)登进士第,曾两度拜相,主张养民力、稳根基。为政期间,运筹帷幄,力挽狂澜,为巩固南宋根基贡献甚大。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