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行路难 (第1/1页)

好书推荐: 大明危局

王烨在全州又留了五六日,在击退了两拨高丽不大规模的进攻之后,王烨大概就闲下来了。 看着张老九越来越上道,处理各类事情也愈发有章法,王烨就放心了。 毕竟修城墙这种事情,王烨还没有韩世忠专业。 瓮城,箭塔,壕沟之类的,韩世忠作为西军好几年的军头,比王烨还要更懂一些。 而水泥和烧砖虽然看上去不显眼,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变数。 为什么这时代大部分城墙的高度都不到两丈,就是因为修建城墙的成本太高,大部分城墙实际上就是黄土夯成,像高丽这几处城池,因为面积不大,而且又都靠山,石头开采运送都方便,所以才修建的石头城,这也是多年积累,慢慢修缮成如今样子的。 而水泥和砖头的出现事实上已经改变了战争生态,水泥的重点不是粘性好,砖头当然也没有石头结实,而是对比传统筑城更便宜。 像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统万城,筑造城墙时,还规定用锥子扎入墙内不超过一寸,若锥入一寸,立即杀掉修筑的工匠,随即将尸体埋入墙内。 人家可以用“蒸土筑城”的方式把城建筑的很结实,但是一座不大城用了六年。 王烨默默计算过,一个人城墙码砖头一天可以砌墙两立方,所以建造城墙在人手充足的情况下,再做好分段施工规划统筹,真的是蛮快的。 自然防御的措施可以做的更加完善,比如封锁山路的城寨可以用砖头做到两丈高。 而现在的的全州,除了建设城防,还有修缮身后芦岭山脉上的营寨和道路也没有其他的大事,毕竟城中除了在韩世忠指挥下,轮番刻苦训练武艺战阵的中军四营正卒和辅兵,也没有多少高丽和大宋百姓。 王烨原本待在这,是想等一下高丽使节的。 按照王烨的想法,打了那么久,既然高丽在军事上暂时处于劣势,为什么不选择和谈呢? 就是不和谈,也得派个人聊聊吧,谁知道这一等就把自己等成了望夫石。 人家压根没搭理你! 长岛那边,许贯忠已经把高丽使节王字之给放了,换了许多牛皮、牛角、兽筋之类的好东西,虽然现在梁山大略还够,但是那是从梁山那边高价走私收的,能免费换些自然更好。 因为量不算太多,所以登州那边又补贴了两艘快报废的万料货船。 毕竟是高丽使节,不是大宋使节,也只能换这么点了,王烨已经很知足了,本来就是意外之才,船到这边船坞修修,都是钱。 只能说这波不亏! 高丽这边没有派人对话的意思,就是来攻的两拨人也没有什么派人招降,叫阵什么的,就是上来打,打不过就跑了~ 虎头蛇尾,整的跟闹着玩似的,王烨都不明白他们为什么来? 自打李助军师忙着晋州的事,许多消息的获取就更费劲了,还是要把人给调回到情报系统啊~ 还是山士齐,可能一句话说中了要害,“人家可能就是没把咱们看在眼里~” 好吧,不管是不是看在眼里,梁山在全州不动如山,这城池一天比一天稳固,仓库、粮草、水井、物资,也都是是按照永固工事准备的。 韩世忠也没有往西去攻略村寨、占领良田的想法,高丽百姓只要不过芦岭山脉,基本上还是可以耕田生活依旧。 反正现在还没到秋收季节,你种着就种着呗,到时候是给谁种的还不好说呢~ 王烨把全州守城事宜交给了韩世忠之后,就走了~ 在八月中旬,王烨来到光州,蒋兴祖果然是个有本事的。 各种事宜安排的极妥当,城墙修缮已经完成,而且已经有高丽奴隶分了田,城中的商铺也卖给了原本光州城内富户,城池已经开始恢复活力,虽然人不多,但是和大宋的一些小县城也差别不大了。 然而在光州待不到两天,还没有细致逛逛光州城,感受一下异国风情,就有晓事的人家,准备送婢女照顾王寨主起居了··· “少年戒之在色!”蒋兴祖正色道。 “我像是那种好色之徒吗?”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于是王烨就又被蒋兴祖给支走了,也不算支,而是请求帮助。 请王烨协助处理虎患。 或者说请王烨打通从光州到晋州的陆上通道。 从光州到晋州,中间需要过小白山脉,虽然听名字不响亮,但实际上小白山脉还是很大的,最高处海拔有两千米,要知道,这可是海边的两千米,不一样的,泰山也是一千五百多米,但是显得很高的,山是不是险峻难行,可不能只看海拔。 这小白山脉隔断交通的效果就极好。 现在修路,自然是没有开凿隧道的条件,只能是因势利导,这个势最好的就是河流,然后就有这么一条河穿过小白山脉。 蟾津江。 自西北到东南,穿过小白山脉,奔流入海,入海口在南海岛河丽水半岛之间,离晋州就不远了,而且剩下的基本都是丘陵平原地带了。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