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军队扩编 (第1/2页)

王烨和萧嘉穗讨论了许久,次日又找闻焕章、卞祥、袁朗、欧鹏、樊瑞聊了聊。 基本聊天对象覆盖到梁山这边单独领兵,直接对自己负责的这群人。 除了阮小二,因为跟朝廷的水军还在打,只是如今是阮小二在进攻,朝廷水师已经退到了济水跟水泊交接处。 等了林冲一天,他还没反应,王烨也就打算把这事先放一下,没准是要等到他妻子跟丈人确认消息,王烨也不在意,左右不过几天的事情。 现在让王烨最上心也最头疼的事情,还是军队的改编,也可以说是扩编,因为梁山如今面对的战斗形式,现在规模和形式的战斗序列已经有些不合适了。 比如说军,一军五营算上辅兵是七千人编制,单独作为一路方面军作战人少了些,两三军配合作战,战斗力又过剩了些。 而以营为单位的战斗,在大型战斗战场上作为基础战斗单元目前来看是合适的,千人规模的营也可以执行一般战斗任务。 只是在更小规模的层级比如面对一般盗贼的处理,就需要都以上,营以下的战斗单位。 所以在跟梁山这边还有高丽那边杜老大、许贯忠、韩世忠、孙安、郝思文等人交流过意见之后,关于部队的编制,王烨大略是有个条陈的。 仿照朝廷军团的说法,把军团和部队这四字拆开,采用军-团-营-部-都-队-伍一共七级的编制模式。 十人一伍,由伍长统领,伍长是军职,军衔一般对应承局,押正;其中包括三刀盾手,两长枪手,两弩手,三弓手,其中还会进行交叉训练,以便适用不同战斗模式,比如雨天肉搏刀盾手就要多些,守城时弓弩手就要多些;而以梁山这种基本没有单打独斗的军队,伍就是最小的战斗单位。 三伍一队,统领是队长,对应军衔是虞侯,承局;按照规划,队长亲领一伍,然后副队长再领一伍,作为战斗指挥序列的补充,如果队长战死,则副队长接替指挥;这是新增的军队指挥层级:理由有二,一是一个都头管理十伍会比较难,涉及管理幅度问题,二来也是战斗需要;三十人的正规军队,已经能处理一些协助缉捕盗贼或者守卫大帐、日常巡逻等等之类的任务了,可以算是一股不弱的战斗力量了。 三队一都,由都头统领,对应的军衔是十将,虞侯;除了三队九十人的直接战斗人员,还有附属的书记官,负责军伍文书,军功记录;直属护卫,执法队,旗手、令兵负责协助都头管理,合计百人;按照现阶段的情况,可能还需要都头兼着队长; 三都一部,由队将统领,对应的军衔是军头,十将;朝廷的队将管着五十人,是都以下的编制,梁山的队将则管着三百人。如果是独立进行战斗任务,则还需要增加管理一都的辅兵,这已经是大略可以类比朝廷一营指挥的战斗序列了。如果说都头兼队长是根据需要,队将就必然是要兼都头的,这是规定;这实际也是为了人才培养,队将做好了,就和营指挥使也差不多。 三部一营,由指挥使统领,指挥使一般不兼任队将,有营亲卫,执法兵,五蠡司马,传令兵,军医,书记等属官,合计千人。这已经是迈入校尉行列,军衔从从九品下的陪戎副尉到正八品上的宣节校尉不等,这个军衔的计算论军功,除了人头,拿下战略要地,还有就是带兵的时长,是一个综合计算的方式。千人规模的营是大型战场上的基础军阵单位,也是一般单独执行任务的单位。如驻守城墙或城寨之类,还需要统帅五百到一千不等的辅兵,对指挥使的能力有较高要求,最起码按照各位军师的意见,新上山的好汉起步最多就是营指挥使。 五营为团,由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统领,都指挥使兼任营指挥使,五营包括三营标准步兵,一营骑兵,一营勤务营。其中勤务营算是亲卫,执法队,五蠡司马,传令兵,军医,书记等加强版,合计四千人,团也是将领常规长期统领的最大规模战斗序列。 三五团合为军,由都统制统领,也可以称为一般意义上的元帅,军衔就是上不封顶了。军不常设,由各团临时组成,作为方面军进行协同作战指挥,就高丽战场的战斗形式,即使两团组成军,算上辅兵,就是标准的万人大军,这种情况下,已经足够应对大部分战斗需求了。 王烨原本是打算改现在的军为“军”的,但是被杜老大,孙安,卞祥,袁朗,郝思文等人集体拒绝了,梁山这次扩军,总是不至于扩大到十万人的,一军两万人常年统领,那不是闹呢? 实际上部队的编制确定并不难,不过是军制上的细微调整,尤其是营以下的变动,从原本的营、都、伍三级结构调整成五级,也就是为了应对更多的战斗情形需要,还有人才培养。同时增加了指挥序列的稳定性,可以在营指挥使意外阵亡的时候,不至于出现战斗指挥序列的混乱。 而团和军的整改就更没什么说的,就是一个调整罢了,现在的军也就是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