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连寨 (第1/1页)

好书推荐: 大明危局

清州城攻下之后,以清州为基准东西方向拉一条线,线南边的这些高丽营寨就有些尴尬了。 清州在车岭山脉东南角上的一片狭小平原上。 而车岭山脉从太白山脉的五台山 (海拔1,568米)分出,直抵海滨。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00公里。 基本拦住了高丽南北,这也是为什么之前王烨计划拿下车岭山脉,占据高丽半壁的原因,因为这种地利守起来真的容易。 车岭山脉南面就是湖南平原,要知道整个高丽半岛,大点的平原也就那么三五个,其中相比芦岭山脉南边的全南平原,湖南平原开发程度更高,是如今的高丽粮仓,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清州以南还有十三处营寨,每处营寨一千到三五千人马不等,合计有近三万兵马的。 当然不是说这些营寨就被包围了,车岭山脉还是有些山间小路的,整体海拔也不高,有些营寨还是能从车岭山脉翻过,跟高丽大本营保持个若即若离的联系的。 如果真的按照常规方式,一个营寨、一个营寨去攻,去拔,恐怕不填个两三万兵马进去,是拿不下的。 有些营寨就卡在那种山腰甚至山头上,端的是易守难攻! 然而又不能不管,为什么大部分古代战争中是不能在身后留下敌方城池,尤其是有武装力量的城池? 一是粮道问题,打仗随身携带的粮食是有限的,辅兵带着正卒的甲胄武器就已经辛苦的不行了,又能带多少粮食? 这也就是梁山作战半径短,还要沿着河的原因,就是为了方便转运。 二是因为前后夹击真的要命,谁都知道后背是弱点,能把弱点留给两三万战兵? 所以这些营寨必须要攻,当然如果说王烨不着急的话,也可以就这么耗着。 毕竟是山上的营寨,又不可能自给自足,就是布置营寨的时候有些储备,也只是一些,梁山又有野战优势,只要撑的时间久,最先撑不住的一定是高丽一方。 这就牵扯到王烨或者说梁山的既定战略了。 速战速决! 定下这个战略,自然是有考量的,就是梁山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问题。 最早的梁山军,战斗意志是极为顽强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军备、训练、将领、甚至王烨个人魅力,所以成军极快,毕竟能力是可以训练的,而且王烨还有挂。 在求教过宗泽之后,王烨大概明白,成军的真正驱动力是利益。 当初一穷二白的梁山军,除了命还有什么? 就像乞活军,听名字就知道了,都活不下去了,不拼命干嘛! 所以在能看到一个改变自身命运机会,有可能挣一份家业的时候,他们可以拼命,王烨让所有人看到了希望。 但是这个士气是会衰减的,毕竟拼命是为了能活下来,然后能吃饱,再然后能有份家业更好~ 现在已经进入到有家业的阶段,是不是还愿意拼命? 富裕的生活是战斗意志腐化的温床! 举个例子,据说完颜阿骨打曾经在宋金联盟攻辽的战争中,死前还在坚持把燕云十六州给大宋,有个很有意思的说法是,完颜阿骨打认为如果金国进入到燕云十六州,会战斗力锐减,最终亡国。 理由是繁华世界,会快速的让金国的战士腐化堕落。 虽然参考案例不一样,但是这也是梁山主要负责人的共识。 就像现在招预备役,王进那里已经更多的,是从江南和京东河北地区新上山的百姓中招募,虽然他们可能因为身体长期饥饿要差一些,但是这些赤贫的百姓,服从性上是比在济州岛养了一年多的百姓要好很多的。 梁山的这种从军到民的整体转变发生的很快,但是又没到那种崩溃的程度,济州岛征发民夫,就还很顺利,对战争最起码还没开始抵触。 这种改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战斗意志的衰减也是必然的,现在只是不确定梁山好战的传统能撑到什么时候~ 可能十年八年,也可能一年半载。 正是因为这个不确定性,梁山上下才定下速战速决的战略。 只有打下高丽之后,才可以从容进行军队的调整,税收的调整,政务的梳理··· 而怎么打这一片高丽营寨,就是最近表现的颇为积极,终于不再透明的万俟卨提的整体方略。 万俟卨来了梁山之后才开始读的兵书,跟萧嘉穗和许贯忠这种文武双全的根本没法比,只是从万俟卨上山,梁山跟人干仗就没停过,作为机要秘书的万俟卨若说是一点都不知兵,那自然也不可能。 整体战略也不是说多高明的军事部署,而是针对人心的布置。 总结来说。 第一,梁山没有强攻这十三处营寨的能力和规划,但是梁山可以攻破其中一处营寨或者几处营寨,就是看梁山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了,这是要让梁山和这十三处营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 示敌以弱吗? 不,是囚徒困境!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