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张觉 (第1/1页)

石宝是不是找到作战的理由且不说,只说如今的辽东战场,已经打成了一锅粥。 辽国大军和金国的骑兵,在辽东通州附近打的乱七八糟的,让人看不清楚。 今天传来战报,完颜阿骨打大胜,斩首十余万。 明日又是完颜斜也被杀,首级传首各处,反正乱七八糟的没个头绪。 参战的人太多,双方都搞不清楚交战的实际情况,毕竟五六十万大军,铺展数十里,又分兵好几处,这种情况下,局部战场打赢打输的,实在是不好说。 只能说这个世界让王烨越来越看不懂了,原本的护步达冈之战辽国应该差不多是十余万正经部队,然后带上后勤民夫,号称七十万的。 结果人家现在真的照着七十万的标准,动员了这么大规模的部队,后勤上牛羊都是一群一群的赶过来,再加上原本就有的辽国控制下的辽东各城池的粮食补给,还真让人家给整成了这般规模的出征。 别的不好说,只看交战的阵线一直在往东北方向推,那应该是辽国占优势的。 “辽国不是优势,而是完颜阿骨打在暂避其锋。” 给出这个判断的是李助,最近一段时间李助很忙,毕竟打起来之后的情报数量和需要传递的及时性,不是寻常时候。 王烨自然是信李助的,只是金国和辽国打的如何,那是以后的事情,眼前对梁山来说最重要的是解决这一路辽国偏师。 附马萧特末,林牙萧察剌带领的数万部队,这俩人王烨都不熟,许贯忠评价这俩人忠心耿耿,其他没了,大哥李助则评论的更详细一些,“少才略,好享受,无军略干才,驸马萧特末性格温和守礼,林牙萧察刺刻薄无恩,易怒暴躁···” 也就是说,这是两个相当业余的战场统帅选手,王烨不知道自己是被天祚帝小瞧了,还是人家有什么咱看不懂的布置。 但是这么两个统帅,统领着四万六千部队过来,真的是让人看不懂。 部队构成倒是还可以,其中有八千宫帐军,一万二千征召的京州军,还有两万多的就是燕云地的汉儿部队了。 说到汉儿部队或者说辽地汉军,那就得说道说道了。 辽国的汉军,其制基本承袭唐末五代的军制,而又有所变通。 五京州县民户,男子壮者皆兵,丁籍和兵籍是一致的。 丁男或选充禁军或充州县地方兵,未被签发者在乡充乡兵。与中原不同的是,乡兵也隶兵籍。禁军、方镇兵的组织编制与五代、宋国大同小异,亦有厢、军、指挥、都等单位。 五京州县都有汉军禁兵驻防。 划重点,丁籍和兵籍一致。 看明白了吗,辽国的套路真的是全民皆兵,这也是天祚帝能动员数十万大军的基础,人家是真的治下的青壮都是兵的。 而辽国军队中汉军的比例很高,这是必然的,因为辽国汉族的人口规模是很大的。 辽国总人口千万,其中汉族占一半,是的,就是占了一半人口,大约有近五百万,然后契丹族大概三百多万,也就是辽国,契丹是第二大族,而不是第一。 这也就是为什么辽国的军制、行政制度,都绕不开汉人的原因,作为明面上如今的东亚第一强国,又不能把汉人都撵出去,那不是自断一臂,那是腰斩,甚至去汉化的难度系数都很高。 辽国行政上是南北院制,就是为了统治汉族,从辽太宗开始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实行分治汉人和契丹人、南北两面官的两院制。 并且改幽州为南京、云州为西京(辽国有五京,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 辽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双轨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 所以,原本集中在燕云地的汉人,也是这场战争中,受到多方关注最多的群体。 没办法,看看梁山的燕云骑,再看看这燕云汉儿,这不就对上了吗。 虽然接受了辽国百多年统治的汉人,自然不会因为王烨长得好看,就纳头便拜。 但这个世界能真正影响人行为动机的,最简单直接粗暴的永远是利益。 弱肉强食,自古皆然,辽国如今依旧是大国,但是已经没有当年的威慑力了。 这其中固然有天祚帝个人的原因,毕竟出了名的做事荒唐,兴趣广泛,就不喜欢干正事,跟南边的赵官家堪称卧龙凤雏一对。 而把视野放宏观一点,就是辽国整个统治阶级的腐化堕落,没办法,立国近二百年,契丹的贵族太多了,而且享受统治阶级红利也太久了。 辽国的幅员辽阔,但是大部分都是苦寒之地,真正的膏腴之地就在燕云,整个统治区域的产出总共的就那么些,契丹贵族或者说契丹族占的多了,自然统治下的其他族裔就得到得少了。 女真反叛,建立金国,不就是辽国压迫太过,然后人家忍不了了吗?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