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 (第1/4页)

侯三爷目光微凝,薛果入活儿的确不错,但是这才刚刚开始呢,还没有到正文呢。

团里面那些相声演员倒也能分得出好赖来,当时就是一惊,然后马上安慰自己这只是一次偶然罢了,正活儿还没来呢。

薛果则是趁热打铁往下面说:“有一个人叫朱元璋,朱元璋大伙儿都知道,那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洪武大帝。在元朝末年的时候,他举兵起义推翻元朝。那年代闹饥荒,民不聊生,但凡是有点活路的也不至于提着脑袋去起义造反啊。”

“哪怕是在军队里面一样经常没有东西吃,所以那时候的朱元璋饿的跟骨头架子似得,身上也没有三两肉,偏偏脸盘子还大,长着一个大驴脸。”

薛果拿着手比划着,这一个开头他就把瘦子的梗给抛出来了:“这朱元璋起义,他也不是一个人,手底下还有好些弟兄呢,像比较出名的,咱们熟知的有那个常遇春啊、徐达啊。在那一年啊,哪一年呢,我哪儿知道去啊?反正就是有那一年。”

观众都被薛果的不要脸弄笑了。

薛果自己也笑了一下,见着效果不错,他就继续往下说,依然说的非常稳重,娓娓道来不慌不忙,足可见到他的功底了:“这朱元璋带着常遇春、胡大海还有一干弟兄大闹北京武科场,寡不敌众,兵败溃退,弟兄失散,朱元璋运气差,落了单儿了。您想想,他这是兵败溃逃啊,身上也带着伤,一路上落荒而逃,都没敢歇上一会儿,这跑出去得有一二百里地儿了……”

众人听着,观众那边是听得越来越入神,演员们这边可是越来越心惊。

石先生眼睛瞪大,嘴唇张开,吃惊道:“这小子是开了窍了啊?怎么火候突然拿捏的这么到位了啊。”

侯三爷也很是心惊,茫然摇摇头。(未完待续。)

第三百章 夜宿工棚

石先生是越看越吃惊,他就薛果这么一个徒弟,薛果有几分本事他太清楚不过了。薛果的捧哏功夫自然不必说了,柳活儿、快板这些也很有几分火候了,但是单口他真的很一般啊。

也不仅仅是他这一个人,现在能把单口说好的演员很少很少,尤其是长篇的单口,因为这玩艺儿在舞台上根本没有表演的机会,时间一长谁还愿意下功夫啊?

再说演员的本事都是在舞台上面锤炼的,经常没有机会在台上说长篇单口,这本事能好到哪里去啊,也幸好薛果比较好学,还能稍微说上一点。

可水平也没有到这个地步啊。

“这孩子不会是每天私底下偷偷练功吧?”石先生心底里胡乱琢磨着。

那些说着风凉话的演员们也一个个目瞪口呆,都是专业演员,虽然他们不会单口,但是也能分得出好赖来的,薛果的水平让他们很吃惊。

“捧哏的也能把单口说的这么好啊。”有人低声说着,还是有人看不起捧哏的。

“说的好又没什么用?舞台上又没有表演的机会。”也有人有酸溜溜的心理。

侯三爷见到薛果的尺寸拿捏地相当不错,心中的大石先是落了下来,放松了许多,可没过多久,他的眉头又重新皱了起来。

“怎么突然就这么厉害了?难不成真的开窍了?”他也没闹懂。

现场唯一明白的就是何向东了,还是那份录音的功劳。其实他们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再听上一遍的,慢慢琢磨里面的味道,还有王弥苇老爷子说的一些技巧和窍门。

薛果就是在听完之后感觉自己好像明白了不少,现在才要上台来验证的,果然实力精进不少。

相声就是这样的,这里面有很多技巧有很多窍门,就像是一层窗户纸,让你自己摸索可能一辈子也摸索不到,但是要是有一个名师来指导你,那就容易多了。

等窗户纸破了之后,你才会猛然间发现,哦,原来这事儿这么简单啊。很多窍门明白了自然觉得不难,难就难在你自己没有办法去明白。所以这也是相声界无师不传无祖不立的根基所在。

何向东判断薛果现在的长篇单口差不多已经进入成熟期了,尺寸火候都非常不错了,接下来就是要靠长期在舞台上面慢慢锤炼了。

长篇的单口也叫八大棍儿,以前的八大棍儿单纯指的是八段单口相声,但是随着单口数量的不断增多,所以也就变成一个泛指的名词了。

《珍珠翡翠白玉汤》就在薛果的稳扎稳打下说完了,观众们都听得是有滋有味的,还有些意犹未尽。

薛果自己也非常兴奋,真正站在台上说起来,他才明白自己的水平到了什么地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