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部分 (第1/4页)

春晚这场盛宴依然在进行着,只是与何向东无关了,播出的时候,何向东也只是匆匆看了几眼,便兴趣缺缺了。

新世纪终于来了,二十一世纪,2000年,这是新的一年,也是向文社搬家之后新的一年,向文社在何向东等人的经营下,在邱武宇的帮助下,已经渐渐恢复了元气,有了当初老向文社的风采了。

一切都在变好。

2000年牡丹奖颁奖,最后的结果公布了,何向东虽然评书和相声两门都拿了一个第一,但是最后颁奖的时候他只拿了一个奖项。

这个结果也在何向东的预料之中,牡丹奖名额有限,是不可能给他一个人两个名额的。

这个奖项是评书的牡丹奖,相声,他没有拿奖。

牡丹奖是曲艺界打算复兴曲艺的一种方式,得奖的艺人随后都在电视台报纸等各大媒体曝光了,曲艺界也的确做出努力了,可惜这一切与何向东无关,他拿了奖就继续潜心扎在向文社里面了,低调的不得了。

媒体还有曲艺界仿佛都忘了还有何向东这个人物了,仿佛忘了那个艺压全国群雄,一个人压下了相声和评书两大门派所有高手的惊才绝艳的天骄了。

何向东对此没有任何表示,但他感觉自己很对不起薛果,所以颁奖那天他都没有去领奖,奖杯还是主办方寄过来的。

人总是健忘的,再大的灾难,在两三年之后都会渐渐忘记掉,等到旁人提醒的时候才恍然惊醒,曾经居然还发生过这件大事。

连天灾都是如此,就更何况只是一个人呢,还是一个并没有太大名气的人。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忙碌着,为生活打拼着,哪里有空去怀念一个本就不熟的人啊。

何向东还一直很低调,低调到让所有人都忽视了他。

转眼间四年过去了,这四年何向东一直埋头在向文社的发展和徒弟的培养之中,没跟主流相声界接触,也没有上电视,连当初要联手封杀何向东的那些相声大腕儿都忘了这个人了。

侯三爷也找过何向东几次,他还是不想放弃这个人才,想把他带上电视,还想让他重返文工团,可是何向东都婉拒了。

侯三爷终于对何向东绝望了,深深一叹之后,离开了。

现在的何向东就真正是变成了一个没有名气的最普通不过民间相声艺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一个被相声界遗忘的人。

相声界确实已经想不起来还有何向东这个人了,想不起来还有一个那么热爱传统相声的人了,甚至连何向东曾经工作过的文工团的同事们都想不起他来了。

这些人都想不起来那个在西线大型慰问演出上惊才绝艳的人物了,这些人都想不起来那个靠着单口相声就能把全场观众留到最后的天才演员了。

是的,他们都忘了,人总是健忘的,不是吗?

相声界年轻一辈也忘了那个曾经让他们感到压力的名字了,大腕儿们也忘了那个大肆宣扬相声十二门功课的年轻小伙子了。

除了和何向东关系很好的那几个相声演员之外,其他人真的忘了他了,连当初对何向东非常看好的,笃定他能龙飞九霄的严亮都忘了了。

是的,相声界已经没人记得何向东了。

新世纪以来,科技发展迅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娱乐业也在快速发展着,人们的娱乐选择更多样化了,曲艺也更一步没落了,现在的曲艺好像是真的没人听了。都快死了,国家倒是也花力气拯救了,可惜真的收效甚微。

好消息也有,民间也多了一些曲艺园子,北京城里面也多了几家相声小剧场,最出名的就是斗爷的周末相声俱乐部,03年开的,虽然常常有相声大腕儿去串场,可依然是惨淡经营,要不是靠着向政府申请资助,恐怕还得赔了。

相声惨淡,真正的惨淡啊,大批相声演员已经改行了,都开始多栖登陆了,其中演电影演小品的居多,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马老师的徒弟冯爷,他当年也是相声界一位响当当的腕儿,现在也都开始演小品了,相声反而很少说了。

坊间还有传闻说冯爷打算推动相声小品化,用小品的方式来演绎相声,丰富相声的表演形式,给相声注入新的活力。

也不知道是真的假的,不过这一切与向文社无关,与何向东无关,这是一家传统的相声班子,学的是真正的传统相声。

在相声界都在高举着求新求变救相声的大旗的时候,就只有这么一家在坚持着传统相声。

而现在是2003年10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