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 (第1/4页)

冯见雄此言一出,满场震动。

连评审兼主持田海茉都忍不住开口了:“冯同学,请注意不要用哗众取宠的方式说话,有道理就一次性讲完。”

“谢谢主持人的提醒,我会注意的。”冯见雄礼貌地一欠身,然后转向马仲碌,顺口教了对方一句怎么做人,

“马同学,作为一个辩手,我们需要用理性来思考,而不是用感情。用感情思考,是不专业的表现。

为什么我要说这两类倒奶事件截然不同呢?让我们看一下这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在资本注意国家,奶农都是资本非常密集的、大农场主、大牧场主。澳洲和阿根廷的大牧场主,哪个不是‘跨州连郡’的强大存在?

在欧美,农业从业者普遍已经只剩国家产业人口的2%以下,还有约束力强大的行业自律协会。而我国的农业从业者还有将近半数,行业统筹也不存在,所以这就注定了我国的农业从业者无法联合起来共同进退,正如我国的工人不如欧美国家那样容易罢…工一个道理。”

冯见雄说着,略微停顿了两秒让对方和评委消化。

05年的时候城市化进程还是比较低的,务农人口比较多,后来国家基本上是每年2000万地创造就业机会往城里赶。所以冯见雄这番话没错。

然后,他继续往下说:“现在,让我们来看资本注意倒奶的动机。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倒奶是因为供过于求至少是过于有支付能力人群的求。所以假设市场上有10万吨奶时,每吨奶只能卖3千块钱,而降低到5万吨奶时,每吨奶可以恢复到1万块钱的高价。

这时,不倒奶而把10万吨都低价卖掉,回本3亿;倒掉5万吨再把剩下的高价卖掉,回本5亿所以倒掉一半后再卖,资本家整体上收了更多钱,该倒!

但是,这事儿背后有个逻辑当一个国家的大牧业主只有几十个人或者几百个人,可以用行业自律协会约束的时候,他们才能达成垄断,从而共同进退。比如协会拟定一纸合同,所有人都签约,如果不照做就重惩。按照这个合同,所有人倒掉自己的50%产量,谁也不许占别人的便宜。历史上欧美的非生鲜农产品有计划消灭产能,都是这么干的。

可是在国内呢?农民们能够组织起来、形成有垄断力的组织么?我们只有各自为战的小农经济。如果倒掉总产能一半的奶,就可以维护市场价格、让整个行业的总营收提升看上去很美,问题是倒谁的奶呢?如果你是一个小农场主,让你把自己的全倒了,而你的邻居却只喊口号不倒奶,等你和其他冤大头倒完了奶价回升他再卖,你肯么?”

第65章 必为汤武笑矣

冯见雄的话说到这里,所有人都觉得耳目一新。似乎是打开了一片所有不懂怎么翻墙的人一辈子都看不到的新世界。

“对啊!我们怎么这么笨呢!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没想到!果然是教科书信得太深了!”

“怎么……很有道理的样子?握草!不好,我要被洗脑了!”连冯见雄的黑粉们,这下都觉得有背叛自己立场的趋势。

主持人田海茉,都急切地提醒了一句:“冯同学!奶农倒奶的事实就摆在那里,这是不容否定的!”

作为主持人,她有义务让比赛的言论不会过于反…动,但她也不能直接提问反驳其中一方,所以只能用这种提醒对方注意说话方式的办法介入。

不过,一场比赛能让主持人两次介入提醒的人,也是非常了不得的本事了。

因为主持人的介入,就说明连主持人都预料不到其中一方后面会说出啥道理来,以至于唯恐对方会说出不和谐的话。

而如果最终的事实证明,那人说出来的道理很和谐,那也是侧面意味着他的水平绝对不在主持人之下。

“谢谢主持人的提醒,我从没否认这些事实。所以现在我就来不负责任地揣测一下国内倒奶者的真实动机。

首先,我们要看到很多倒奶者是真的无辜的受害良民,他们只是因为牛奶的不易保存性,所以卖不出去要变质时,只能倒。换句话说,这种倾倒是随机性的,随机应变的;如果这些农民改行种小麦,他们就不会倒了。

但是,还有一小撮倒奶的刁民,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这里就搜集到过一些证据,可以证明当时几家报道倒奶事件的媒体,是如何接到倒奶人的诉苦爆料的。”

冯见雄说着晃了晃几页文件,其中甚至有一些网媒和平面媒体的采访记录,也不知道他是如何上心弄到这些动机的第一手证据的。

“从这上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