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页)

迹以及鼎盛与政界要人的庇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胡光墉以为自己紧紧靠在大树底下好乘凉,先借助巡抚王有龄开钱庄,又以左宗棠为靠山创办胡庆余堂,在为西征筹借军款,其中却是为百姓、为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从而让自己的事业一步步走向巅峰。

但就是这样一位己名利双收、事业有成的人,却在几天之内彻底垮掉,他的一切都随着他的事业走到了尽头,胡光墉在生意的失败主要是由于他野心过大,急于扩充,出现决策性失误,在试图垄断江浙生丝生意出口上,激怒洋商,生丝销不动,使得钱庄因缺乏流动资金而被挤兑,致使其经营的所有生意纷纷关闭。

但最终导致胡光墉彻底失败的其实另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政治敌人的毁灭打击,。胡光墉聪明一世,与官场人物交往甚密,但最却因为不谙官理、刚愎自用、不懂变通而成为左宗棠与李鸿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成为李鸿章排除左宗棠必先击倒胡光墉。

胡光墉是一名牺牲者,令人扼腕叹惜,最后破产的胡光墉靠着胡庆余堂的微薄收人,凄凉地度过了他的晚年,于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黯然离世,而作为商人他忘记了商训,天为先天之智,经商之本;地为后天修为,靠诚信立身;人为仁义,懂取舍,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不过胡庆余堂的局方紫雪丹,倒是一味镇惊通窍的急救药,而这也是他唯一留下的瑰宝。

就是在李宁宇和法军全面作战的时候,上海的生丝市面剧变,金融危机再次突然爆发,见到事已如此,胡光墉已经知道自己无回天之力,并在第二年的夏季开始,被迫贱卖生丝,将会亏耗1000万两。

不过对于将要发生的事情,李宁宇早就了然于胸,但是看在胡光墉曾经借贷给自己第一笔资金的情况下,李宁宇还是会帮助他一些,起码不会让他黯然离世,而此时已经到了还有一个月就要年关了,年前李宁宇先给五个营3000余人的士兵们送去了大量的过年物资,随后发给他们每人100两的赏银,作为红包,随后李宁宇便带上200亲兵,朝着北京城驶去。

其实着30万两的白银不是李宁宇自己出的,而是作为亨利赫尔曼的赎金,不过对于这些小钱李宁宇不感兴趣,可是李宁宇却不知道,他的这一个小小的动作,却给李宁宇后期是事情带来了多么大的作用。

因为在晚清时期,每个月一般士兵只有3两银子,而每个月都会被自己的长官扣去一半,可是就这样他们还是可以养活一家人,而李宁宇五个营的士兵每人饷银都是5两,并且李宁宇从来就不克扣他们的饷银,在日常的伙食上更是比一般的营兵好上不是一点,就这样李宁宇获得了自己第一批忠诚的属下。

坐着宽大豪华马车,李宁宇离开了生活将近1年的西南,再次踏上返京之路,刚开始的一路上李宁宇不时会让亲兵停下马车,可是每次在李宁宇被一群亲兵保护下,都引来大批老百姓的围观,也不知道是因为李宁宇的年纪小,还是因为其他的原因无奈之下,李宁宇只好返回车内不在出来,而一路也算比较顺畅。

可能此时的李宁宇也算是一名大员,一个三品参领外加太子少保衔,所以一路上住在驿站之中伙食倒也不差,又加上带着手持步枪的200亲兵,所以一路上原本需要做过场的事情,李宁宇都一律避开了,可是当李宁宇来到两江地界江宁府的时候,我决定拜访一些那位历史名人,时任两江总督的左宗棠,湘上农人。

左宗棠晚清重臣,著名湘军的将领,洋务派首领,平定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和收复新疆,同时他也是胡光墉的大靠山,可是就在李宁宇发了拜贴之后,在驿站静静等待回音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的大名早就出现在左宗棠大人眼里,而那时自己还只是一名孩童。

对于左宗棠,李宁宇还是十分了解的,他生性颖悟,少负大志,他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多地则是经世致用之学,对那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视为至宝,而就在我在驿站中回忆他的情况的时候,房门就在这时已经被轻轻敲响。

听到声音之后,李宁宇便开口问道:“我在!”。

随后便听到门外的铁兵说道:“少爷,左大人已经复贴了,说晚上请你去他府上用餐!”。

听见铁兵的回话坐在房中的李宁宇点头道:“好,我知道了!”,可是随后李宁宇又想起了什么立即嘱咐道:“对了铁兵!晚上你也跟我一起去,带十多个人就行,换便装!”。

“是!”,一声果断的答应声之后,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