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部分 (第1/4页)

久之后,就被学校的教官发现,直接取缔了,但是他依然坚持在同学中,阐述他的救国救民的主张,他认为中华之所以“国力孱弱,生气销沉”,主要由于从根本的教育落后,思想过于陈旧,人民体魄羸弱,武器简陋等多种原因造成的苦果。

如果想要改变中华的大地的弊病,首先必须实行军国义!。

军国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那是蔡松坡通过自己冥思苦想出来的结果,那就是编练新军、改革军制,把练兵作为救国的第一要义,但是却和部分同样爱国的青年意见不合,因为学员中有很多人,都认为尚武不仅需要单纯的刀剑,而且更需要一种精神,御侮不仅需要枪炮,更需要灵魂,应该对全民进行军事教育、军事训练,用以大幅度提高国民素质,因为这种主张与单纯依靠改革军制,强兵御侮的思想去比较,显然视野更广阔、更深远了一些。

但是这样的想法很不切实际,也太剑走偏锋了,最终并没有在学员中得到更多人响应,因为在远东完善的军事、思想、文化的培训下,很多的学员都对报效国家,有了不同的认识,起码他们不再那么盲目。

一只军队的建立,并非只是动动嘴皮子,而是需要无数的条件配合下,才有一条出路,所以没有过多久之后,蔡松坡就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开始全心学习,也就在他即将毕业的时候,远东亚洲情报组大量缺乏人手,所以蔡松坡就被提前派遣入国内。

最后一直到向联军全面宣战,蔡松坡才真正意识到,远东并非准备建立一个称霸世界的军事帝国,而是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但是对于首次看明白这样的答案,蔡松坡第一时间还是接受不了,不过在心情渐渐平复之后,他看出了这里面的门道,那就是晚清必亡,只是晚清自己走向灭亡还是在外强的手中罢了。

但根本的区别不大,不过却有着不同的区别,起码在列强的手中,那就是四分五裂,但是人民自己起来反抗、推翻,那就可以另论了。

第二六二章:德国的电报(第七更)

不过蔡松坡却有着不同意见,所以就请求他的直系领导张军,将他调往非洲地区任职,主要是想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跟李宁宇说一说,但是两人在甲板上没有说几句话之后,李宁宇却对蔡松坡起了很大的意见和不满。

因为蔡松坡的话语,实在太直接了,根本将李宁宇的想法批得体无完肤,并且还说李宁宇的想法,根本就是妇人之仁,这让李宁宇气的脸色发青,不过在李西华和孔小平的面,他总不会跟一个少尉去计较,但是蔡松坡的话也让李宁宇真正意识到自己所走的路,有多么崎岖,虽然远东今后并非准备建立一个称霸世界的军事帝国。

但是对国内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起码不应该在继续帮助晚清政府,而是应该帮助国内有识之士,组建一个推翻晚清的团体,那么这个人选自然就是蔡松坡,但是李宁宇却不一定要全部按照蔡松坡的意见,所以李宁宇开始着手做另一件事了。

从表面上,区别不大,不过却有很大的不同,起码要避开导致国内四分五裂,军阀割据的局面,但是如今的晚清国内,此时早就渐渐形成了军阀割据的雏形,北洋军阀在远东成功抵抗联军之后,晚清政府已经命令由袁世凯开始负责训练新军,袁世凯的完全掌权只是迟早的问题。

其次就是各地的乡勇团体,不过李宁宇此时也没有把这些上不了台面的武装放在眼里,所以在和蔡松坡一阵激烈的讨论之后,两人都气冲冲的返回了卧室中休息,但是两人在心中却一点都没有生对方的气。

在军校中,李宁宇的导师对蔡松坡的评价极高,所以李宁宇还很清晰的记得,他的导师是那样说的:“蔡松坡在短暂的人生之中,非常注意辨别国内政治的风云变换,他是一个顺应历史潮流的智者,他不但全身心的去投身革命运动中,同时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较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当时是抱着重病参战!”

“并且指挥劣势的军队,顶住了对方优势兵力的进攻,最后还逼迫敌军主动停战议和,由此可以表现出他个人的信念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军人气质,更是在国为民战斗到底的特殊英雄气概,就是胜利了,他也会及时总结战事的经验,克服自己在战时存在的某些急躁性和片面性,随后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及时进行自我修改,以及调整作战计划!”

“在重新的调整兵力部署之后,力求主动攻击,避免被动挨打的局面,体现出了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有拘滞的战争指导思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