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部分 (第1/4页)

库特、贝加尔湖北端的下安加尔斯克、赤塔州的恰拉、阿穆尔州的滕达、伯力边疆区的乌尔加尔、共青城,直到朝鲜海沿岸的苏云港,全长4275公里。

同时修建三条分线铁路,这样整个西伯利亚地区的大部,都会被串连起来。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出现,可以说对当时的远东地区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虽然当时由于沙俄帝国一直觊觎东北地区,而修建,但却是西伯利亚地区的大量资源,由一塘死水变活。

在甲午战争结束以后,沙俄帝国为了抑制远东的势力,便联合德、法两国进行威胁干涉,而沙俄帝国也乘机秘密制订了所谓的亚洲黄俄罗斯计划,这个计划的基础条件,就是在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同时,修建一条穿越东北并南伸至大连的铁路。

所以就有了后来的《中俄密约》,以及中东铁路沙俄帝国也借此机会,多次派人到山东、河南及东北三省各地招募大量工人,前后高达一百几十万人,但这些华裔工人除一部分修建中东铁路,其余大部分来到西伯利亚地区的铁路工地上工作,所以西伯利亚大铁路东段的桥梁和隧道工程大部分都是由华裔工人来完成的,所以从某种角度,李宁宇拿回西伯利亚大铁路合情合理。

因为在西伯利亚大铁路竣工通车以后,立即就给沙俄当局带来去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火车的轰鸣声,让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迅速繁荣起来,通车以后第一个变化就是人口的迅速增长,在十九世纪中期南部西伯利亚地区总人口仅为290万人,到二十世纪初期远东接手以后,已经达到990万人。

随着大量移民的到来,不断有效地缓解了西伯利亚地区劳动力匮乏,在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下,在大铁路沿线两侧,众多的大中城市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种发展步伐被国际舆论誉为美国速度。

不过沙俄帝国,靠着西伯利亚大铁路主要建立农牧业基地,这里的谷物产量所占比例很高。

第五零三章:建设新西伯利亚(四)

开发建设西伯利亚地区势在必行,但李宁宇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和部署大量移民,以及主要发展的工业方向。

本来李宁宇想将整个1300万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亚地区,分为三个部分,比如与新疆、外蒙古等地接壤的地区,改为南西伯利亚地区,南西伯利亚地区建立三个省,可是他很快发现,自己这样部署的话,未来就会出现,东、西、南三地的发展不均衡,最后他只能采取依照自然条件,分为3个主要的地区。

西部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区,介于乌拉尔山脉和叶尼塞河之间,那里的地势低平,沼泽十分宽广,所处的平均海拔在120米,主要河流有鄂毕河和叶尼塞河,辖区内阿尔泰、克拉斯、诺亚尔三个大行政省,管理十五个下属大型城市。

而中部为中西伯利亚高原地区,西起叶尼塞河西北角的普托拉纳山,东达勒拿河流域,平均海拔在300~500米,高原面较为破碎,分为图瓦、布里、亚特、赤塔四个行政省,管理二十个下属大型城市。

南部和东北部为山地,包括切尔斯基山脉、上扬斯克山脉、贝加尔诸山、东西萨彦岭、阿尔泰山,分为鄂木斯、托木斯、伊尔库、雅库特四个行政省,管理二十个下属大型城市。

同时还在整个西伯利亚地区,单独设立徐州、青州、兖州三个军事管理区,这里将建设为军工基地,同时派驻三个野战集团军,计划兵力在45万人,属于生产建设兵团类型,但三个军事州,位置处于西伯利亚地区的三个重要战略地点,这样部署有着很多好处。

在李宁宇的规划中,整个西西伯利亚地区,面积大约300万平方公里,目前这里的人口占西伯利亚地区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目前主要总产值为农业,但李宁宇清楚明白,在西西伯利亚地区是这里有着巨大的石油资源,以及煤炭、矿产资源。

所以,李宁宇准备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第一产业的发展,并且将一部分农业发展,转向中西伯利亚地区,这样通过西西伯利亚地区的黑色冶金工业,以及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的逐渐发达,为三大军事管理地区提供大量的资源,同时也是未来西伯利亚地区的重要粮食产地。

按照李宁宇的总规划,他将在西西伯利亚地区投资35亿亚元,虽然在石油、天然气、煤炭、木材的开发为基础,足以形成一个以西西伯利亚区域性生产综合体为龙头,带动整个西伯利亚地区的发展,这样不但对西西伯利亚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同时满足远东地区未来的资源需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