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部分 (第1/4页)

守在门边的韩赞周把这一幕看在眼里,心中颇为感慨,以前在大明皇宫,看到的都是勾心斗角的事情。很难看到这种普通人家的温情一面。

王后的贤淑温和让韩赞周不禁肃然起敬,有她在,秦王几乎不用为后宫的事心烦,可以安心投入到军政大事中去。

在杨芷的陪伴下,秦牧终于把试卷全部看完了。总得来说,这次殿试的前两个问题贡士们的论述都比较到位;

尤其是那些叫陈镇远的对第二个问题的论述。在思想上很有深度,以儒为皮,以道为肉,以法为骨。虽然说得很隐晦,但敢于写下这样的论述,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了。

只是关于第三个问题,“西洋人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中国往往求天朝上国之名而失利益之实”。所有的答卷无一不是对西洋人的重利轻义予以猛烈的批判;

而且大家对西洋的了解很浅薄,没有一个人能从西洋的政治、经济、历史、人文等方面加以论述,只是一味的套用儒家的仁义口诛笔伐。

秦牧对此深感失望。

儒家在中国唯我独尊已经近两千年。想一下子改变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

满清的剃发令为什么激起那么多人反抗?究其原因,还不是剃发令确及了儒家核心思想中的“孝”和“礼”,以至许多原本已经投降的人,毅然揭竿而起反抗满清。

满清可以用屠刀镇压,强硬推行递发令。难道自己也能用这种血腥手段挑战儒家的地位吗?不能,真要这样的话。就轮不到自己去举屠刀。而是等着屠刀加颈了。

秦牧觉得要想改变儒家唯我独尊的局面,除了自己慢慢加以引导,慢慢塞入一些道家、法家的思想外,还需要引进一些西方的思想,象清末那样,让东、西方的思想来一次剧烈的碰撞。才有可能得以改观。

他同意让汤若望建教堂,并不是真的要让天主教在中国大行其道,而是想通过这个渠道将西方的思想引过来,以内外夹击的方面。慢慢改变儒家一枝独秀的现实。

秦牧最终将陈镇远点为了状元,将会元韩靖点为榜眼,祝同为探花,而策论颇有见地的司马凯为二甲第一名。

到了放榜之日,金陵城万人空巷,一起涌到贡院前观看金榜。陈镇远在会试中排名在五十名开外,殿试后一跃成为状元,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不过这种事历朝也常有。

前三甲的殿试答卷张贴出来后,大家争相观看,陈镇远的论述引起了大范围的议论,在这种议论声中,秦牧在莫愁湖畔的西苑赐的琼林宴开始了。

三百六十二名新科进士披红花,骑大马走过金陵城的大街,从三山门出城到西苑赶宴,沿街人头耸动,无数人争相围观,这是进士们最荣耀的时刻。

西苑位于莫愁湖南岸,初时是洪武帝赐给徐达的产业,占地有宫城的一半那么大,现已收归为皇家所有;

里面亭台楼榭,虹桥架水,胜棋楼、点秋堂、水榭、抱月楼、湖心亭、曲径回廊等掩映在山石松竹、花木绿荫之中,一派“欲将西子莫愁比,难向烟波判是非。但觉西湖输一着,江帆云外拍云飞”的宜人景色。

新科进士们“奉诏新弹入仕冠,重来轩陛望天颜”,一个个神情兴奋,宴席其间,前三甲要折花献诗,这是他们特殊的荣耀。

一场盛大的琼林宴用时半天,过后进士们到孔庙参拜孔子,而后由礼部将进士的名字刻碑立在国子监,称为“进士题名碑”。

与历朝历代不同的是,这次上榜的进士还要由礼部尚书带领,坐船到江阴和扬州隆重拜祭,进行一通爱国主义教育,才有资格放官。

总而言之虽然时间紧迫,但这次恩科的程序办得还是很隆重,这对收买读书人的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让朝廷的威仪得以彰显。

如果象张献忠那样,随便拉些人来考试,搞成那样的闹剧,徒惹人笑话,对增加民众对朝廷的向心力一点作用也没有。

秦牧对这次恩科还是比较满意的,对礼部官员和傅青主这些考官都予以了赏赐。同时让傅青主出任詹事府左春坊大学士。

詹事府是掌管东宫事务的机构,大学士主要负责太子的教育。秦业虽然只有一岁多,还不到入学之龄,但秦牧决定建一个皇家学院,地址设在乌衣巷东则的东花园,让岳麓书院那几百名“天子门生”都入进皇家学院就读,等秦业大长大一点,也要进入这个学院就读。

秦牧打算用傅青主来主持这个学院,当然,他自己也会抽时间去上课,这将是一个很特别的学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