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1/4页)

所以,这到底是不是东汉草圣张芝的真迹,他是无从鉴别的。

这个要想鉴定,只有寻找到张芝的其他真迹,来做比较,才有可能推断出,到底是不是张芝的正楷真迹。

不过韩孔雀手里可没有张芝的字,就算他从网上搜索到的一些,也不过是他的草书,跟这正楷几乎没有什么可比性,所以韩孔雀也没法推断。

既然没法确定是不是张芝的,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好确定,既然不能确定,那就没法把这本书卖出最高价,这样,这本书最近就没法出手。

如果把这当做张芝的真迹卖,买家肯定不肯,不能确定的东西,人家自然不会当冤大头。

如果当做普通的古籍来卖,韩孔雀自己又不愿意,万一以后要有证据证明这是张芝的正楷真迹,那他就亏大发了。

韩孔雀翻开第一页,上面记录的好像是治疗感冒的一个案例,字迹是正楷,虽然是古代的繁体字,但韩孔雀连猜带蒙的,还是能够顺利的读下来。

这第一个案例就是伤寒的治疗过程,在唐代以前,感冒就叫伤寒,这个病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最流行的。

韩孔雀翻了十几张,上面连续记载了三个伤寒案例,上面用的治疗方法,却是东汉神医张仲景的伤寒论里的方法。

韩孔雀曾经读过张仲景的伤寒论,知道张仲景对这种病的见解和理论,也知道他使用的什么药物来治疗。

所以一看案例,他就推断出,开方子抓药的这位古代医生,肯定是伤寒派的支持者。

这本书如果是东汉张芝的真迹,那他记录一些张仲景的医方,还是完全有可能的。

张仲景,名机,史称医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市)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最后几年(约公元215~219年)。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所以这两个人生活的年代相近,张仲景的医书被张芝记录下来也可以说的过去。

在汉朝的时候,张仲景的医术是很厉害的,那个时候,张仲景因为家里很多人患外感病死去了,因此他发誓要搞清楚这种病,就收集了当时很多的医书,然后结合自己的经验,写了《伤寒论》这本书。

这本书里,张仲景把人体的防卫系统分成了六个层次,他论述的是当寒邪来袭击的时候,这六个防卫系统会出现的问题,并谈了应该如何解决。

张仲景分出的这六个防卫层次是非常恰当的,现在我们说,这是一种系统论的划分方法,而且,张仲景开出的方子也非常的精辟,应该说,这些方子只要用得对证了,其效果经常让开出方子的医生自己都瞠目结舌的,这是实话,搞中医的人都有感受。

因为来袭击的是寒邪,因此张仲景在治病的开始,选择了用辛温发散的药物(麻黄、桂枝等)来治疗,也就是说,让大家出出汗,张仲景的意思是,就把寒邪从体表给发散出去了。

这个其实到现在,我们还用这种方法,特别是在农村,感冒了发汗是最常用的方法,韩孔雀小时候他妈妈就曾经用过这种方法给他治疗感冒。

喝了姜汤什么的,用几床被子捂着,等出一身大汗,也就好的差不多了,这样的方法治疗感冒,在国内是很普遍的。

张仲景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用这种方法治病了,而且还更深入,如果在体表这第一道防线没有发散出去,那么后面还有五道防线呢。

这种方法一直使用,到了清代的时候,其实清代之前就开始了,人们才发现辛温发散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的人一用麻黄等药病情就重了,于是就出现了温病学派,他们认为袭击人体的不光是寒邪,还有温邪。

这个温邪有自己的特点,应该用辛凉解表的方法来治疗,不要用麻黄,要用连翘、金银花,等凉药来治疗,结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个我们现在也还在用,很多中成药像连翘片等等,都是用这个原理来治疗感冒的。

而现代的医生,往往治疗一个感冒都不行,其绝大部分是照方抓药,他们不管是温邪还是寒邪,只要是感冒的就给他们拿感冒药就好。

而像连翘片这种治疗温邪的,用来治疗寒邪入侵,也就是伤寒的,却并不能见效,这么浅显的中医理论,现在有很多西医大夫却并不知道,这不能不说是个笑话。

韩孔雀读过大量文献,所以他知道温寒两种学说其实都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