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部分 (第1/4页)

洪秀全的圣库,也就是传说中的太平天国宝藏,这个宝藏名气大,所以韩孔雀是肯定要调查一番的,而且他也确实这么做了,白晓亦就曾经给他了一份分析报告,对太平天国宝藏做了很详细的分析论证,说明太平天国宝藏是真实存在的。

1864年8月14日,曾国藩奏请裁撤湘军25000人,这些人回到家乡后,的确也置了一些田地,盖了几间房屋,但其基本生活状况不见有多大改变。

所以说,湘军在攻陷南京后抢得的财物,并非民间传说的那样‘惊人’,他们其实没有抢到多少太平天国的财宝。

曾国藩“向以节俭闻名”,《曾国藩家书》里说:“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

从《曾国藩家书》里的记载可以看出,曾氏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

1872年3月。曾国藩因“时发脚麻之症,舌蹇不能语”而溘然长逝后,“曾老九”开始编辑整理《曾国藩家书》。

可等书编辑整理好后,曾家却一度因无钱刊印而只好暂时搁置……

无独有偶。1890年11月。66岁的曾国荃辞世。他的儿女们欲为他编《曾忠襄公文集》亦拿不出钱来。

洪秀全的圣库,也就是所谓的太平天国宝藏,也许今天韩孔雀就能揭开这个谜团。

有了这串明珠。说明,当年李秀成确实从天京带出来了很多珍宝,不管洪秀全是怎么想的,反正他在天京的圣库确实消失了,而最大的可能,就是落在了当时他手下唯一的大将李秀成手里。

这样的想法不止是韩孔雀有,曾国藩也有,天京失陷,李秀成全军覆没,天京的大批珠宝从人间蒸发。

中外纷传洪逆之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更多财物被藏地下。

李秀成被擒后,曾国藩威逼利诱,多次追问金银所在,这也是忠王被处死较晚的原因。

李秀成是真的威武不能屈,他很是忠诚,始终未曾吐露珠宝下落。

有人甚至将天王府后花园湖水放干,掘地三尺,结果一无所获。

这就是太平天国宝藏之谜,所谓太平天国宝藏之谜,分两种,一个是天京窖金下落之谜,另一个是翼王石达开大渡河藏宝之谜,这是太平天国两大宝藏。

现在韩孔雀追寻的肯定是天京窖金的下落,而这批窖金最有可能存在的地方,这里就是一处。

韩孔雀提着一串夜明珠,在通道里走来走去,整个通道并不长,只有不到百米,北面同样有石墙封堵,这说明,这里应该是被故意隐藏起来的,可在这里,韩孔雀却什么都没有发现。

难道这里就放了这么一串夜明珠?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韩孔雀看着这处通道,只有一人可以通过的狭小通道,实在是没有隐藏东西的地方,难道自己推断错了?

本来发现了这处通道后的惊喜,已经完全消失无踪了。

通道的另外一头是连接李园地下迷宫的水脉,如果李秀成的财富也埋在了水下,韩孔雀也只能是望水兴叹了。

难道太平天国的圣库,真的被洪秀全他们花光了?

这个好像也不太可能,太平天国实行圣库制度,所谓圣库,“实洪秀全之私藏也”,也就是说,太平天国所有的财产都充公,收入圣库,由天王和政权统一使用。

这源于洪秀全对“天国”的理解,他曾经和外国传教士探讨过,他认为所谓“天国”,是可以真实存在的,不过是用金银珠宝堆成的。

太平天国的窖金的价值是极为可观的,你只要想一下,洪秀全把整个南方半壁江山所有金银全部收缴,就知道他到底聚拢了多少财富。

就算一个乡下土财主,都能积攒下几万两银子,只要洪秀全弄到十分之一的财富,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要想在十几年间把半个中国十分之一的财富花干净,这还真是个技术活。

当然,如果太平军有钱,又怎么可能落到后来那种悲惨的境地,所以有人就说,天京保卫战时天京城已经用野草充饥,要是有钱,那时为什么不把钱拿出来用?

这种想法韩孔雀认为跟晋惠帝那句“何不食肉糜”一样有些无知,清军兵临城下,壕沟遍城,钱又有何用?

当然,具体的窖金数量无人知晓,但这批窖金是真实存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