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部分 (第1/4页)

明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亡。四月,清兵入关,进占北京。五月十五日,明福王朱由崧即位于南京,改年号弘光。

这时候的钱谦益利用夫人柳如是与阮大铖的关系,谋就了礼部尚书的职位,弘光元年六月之后的礼部。在这个时期正是钱谦益执掌。所以这方官印就是钱谦益的官印了。

韩孔雀看着这方官印,道:“这方官印不仅保存完好,而且内容完整,不仅有官印的名称。而且有制印日期。看样子应该是银制。明朝的官印均用九叠篆,这方面没有差异。

这方官印均有刻款,形式都是背刻印文、铸造时间和铸造机构。形式与明朝的官印一致,因为明后期印编号不纯用千字文,而用当朝皇帝元号,这一点也对。”

“礼部尚书印是银子制作的?”江林怀疑的道。

“就是银子制作的。”韩孔雀肯定的道。

明印皇帝使用的是金玉制造,正一品官员使用的官印正是银制,官印的品质有着很严格的规定,正一品、正二品、从二品印是银质,正三品官,除顺天、应天二府印银质外,其余均铜印,正一品官印边长明尺三寸四分,以下依官品递减。

这方官印,不管是材质还是制作工艺,加上上面的九叠篆,还有大小,都可以说明,它是一方地地道道的官印,而且是一方礼部尚书的一品官印。

到了此时,已经没有人怀疑钱家角钱氏一族的身份,这钱谦益的官印都出现了,而且是缝在一顶珠冠之中被保存下来的。

这一切,都可以证明,当年钱谦益是铁了心的要反清复明了,所以他后路准备的才会这么充分。

高大山他们叹息了,江林也叹息了一句,就连韩孔雀也开始叹息。

虽然发现的东西很好,让他们所有人都很心动,但他们全都知道,这些东西,就算你出价再高,钱家众人也不可能卖了的。

这就像韩孔雀得到的那本韩氏家谱,就算人家给他座金山,他也不可能换出去。

就当所有人都呆呆愣愣的各有所思之时,一个年轻人抱着一个大罐子从人群里钻了出来。

“韩先生,你看看我这里面的银币,不可能都是假的吧?”青年一脸期盼的道。

韩孔雀看着那青年,接着把目光落在了他抱来的东西上:“咦?”

广口、短颈、溜肩、敛腹、平底、黑胎、无釉,肩上对称饰六个凸状钉,这应该是简单的辅首,这样的黑陶罐可是不常见。

韩孔雀的大脑开始快速运转,这种陶器这么特别,只要他见过,他就一定会有记忆。

“汉代黑陶?”韩孔雀惊愕的看着那个青年。

虽然青年很期盼的看着韩孔雀,但韩孔雀可没有向他想的那样去看黑陶罐里的银币,而是专心开始观察这只不算小的黑陶罐。

这件黑陶罐足有四十多公分高,直径也在三十公分,这么大的一只黑陶罐,装东西可不会少。

这个傻逼青年,居然用一万块买了这么一罐子银币,虽然没有装满,但用脚趾头想,如果是真的银币,也不可能是一万元能够买下的。

所以韩孔雀看一眼里面银币的想法都没有,反而是专心看起这只黑陶罐,这样的黑陶罐应该是汉代的。

汉代是陶器和瓷器并存的时代,及至隋唐,随着原始青瓷逐渐发展成为成熟青瓷,陶器也就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汉代陶器产地大多在中原地区,亦有一些地方性的小窖口生产“另类”的陶器,该罐即是一例。

韩孔雀不知道这只大罐是怎么出现在那个骗子手里的,但他知道,这样的黑陶罐曾经在羊城出现过。

羊城市的一位古陶瓷爱好者,于2000年3月在羊城市首都路一建筑工地内拾获过一个,同地还出土有类似的汉代完整罐三件,陶瓷碎片一批以及晋、唐各窑口瓷片一大批。

其中有一件唐代长沙窖黄釉贴塑人物纹执壶残片,上贴有“胡人吹箫”及“弹弦乐伎”各一。那可是国内罕见唐代贴塑人物史料,所以韩孔雀还特别注意了一下。

这些东西的出土显示出历史上,羊城很早以前就是一个中外文化,贸易交流的热点,所以那次的发掘在羊城本地还造成了一点轰动,就是这么一次轰动,让韩孔雀注意到了。

“挖掘这只黑陶罐的人是不是粤省人?”韩孔雀问道。

青年道:“听口音肯定是,他说自己是羊城人,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你走运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