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部分 (第1/4页)

方委角瓶。

乾隆朝仿宣德青花锦纹盖罐、凤穿花纹罐、松竹梅人物纹盘、把莲盘、花果纹执壶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仿的就是仿的,跟珍品宣德青花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就是因为这个,所以才更能证明这批瓷器是宣德的,而不是满清时期的。”

“这么说你已经确定这些全是明代宣德年间的瓷器了?”柳絮道。

韩孔雀点头道:“不止是明代宣德瓷那么简单,而且是正宗的官窑器。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官窑器啊?那这次的收获还真大。”柳絮看着韩孔雀道。

韩孔雀道:“那是当然,南边可是重要的丝绸之路,历史上,丝绸、纸张、瓷器、铁器等生产生活物品一直是中国向海外诸国输出的大宗物品,这里面只要找到任何一艘沉船,就是一大笔财富。”

“如果是运输的丝绸呢?由于海水环境的因素,丝绸、纸张等有机类物质可是很难长期保存,铁器等金属物品亦会严重锈蚀,也只有瓷器可以长期不受侵蚀。”柳絮淡淡的道。

韩孔雀笑着道:“我们所能见到的由水下沉船出土的文物,基本是以瓷器为主。水下考古许多研究课题也是围绕其开展的。”

“可保存的这么好的瓷器。也太让人不敢置信了。”韩荣华抱着那个精美的宣德青花三果纹执壶道。

韩孔雀解释道:“目前我们看到的出水瓷器,大体上可以按照保存状况分为新、旧两种。所谓旧,是指这些器物本身的釉面已经受到严重磨损,器体上(特别是露胎部位)多粘有贝壳、珊瑚等杂质。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沉船所处位置多属沙石质海底。这种地质结构的海底一般比较坚硬致密。遇难船只的船体结构直接接触到海床导致破碎。

古代船舶的肋骨、舭骨、隔板等构件。大多是由不同形状的铁钉以及粘合物相连接,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失去作用,今天我们从一些古沉船的上方俯视的话。看到的是一个散落摊开的,以龙骨为中心的正投影平面解体船型。

所以,在沉没过程中,瓷器一部分倾倒到船外,直接散落在海床上面,遗留在船体内的瓷器,随包装材料的分解,也会直接暴露在海水当中,这种情况在地中海、阿拉伯海等海域尤为常见,我国的南海西沙、南沙海域等处亦属此类情况。

由于潮汐作用,裸露的瓷器会受到两次**、低潮的海水冲击,器物与海沙不断摩擦,造成表面的釉面的打磨,最后完全失去光泽,触摸时手感非常粗糙。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沉船被掩埋在深厚的海泥之下,仔细考察我国的沿海地理,可以发现从北到南依次有辽河、海河、淮河、黄河、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注入,这些内陆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入海,不仅造成了海水的混浊,同时在大陆架上形成厚厚的泥土层。

船只沉没后,海底淤泥会形成向下的吸力,再加上自身重量的作用,船体通常是被掩盖在海底平面以下数米,直到接触到致密的泥沙层,才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瓷器运输上船时通常是有木箱、竹筐甚至象缸、瓮等大件陶瓷品作为外包装的,与前者直接散落海床表面不同,瓷器受到了更好的保护。

在我国沿海已经发现的古代沉船中,南海1号宋代沉船、福、建平、潭碗礁清代沉船,都是这种类型,上世纪80年代韩国发现的木浦新安宋代沉船也与之类似,这些沉船当中的瓷器受到包装物和海泥保护,实际上处于一种隔绝封闭的环境。

这类器物一般是当时生产后直接上船,没有任何使用过的痕迹,釉面亦无丝毫磨损,给人的感觉如同新制仿品,出水后灿然如新,很难相信已被掩埋了数百年之久。”

“你是说,现在发现的这批瓷器,也是因为这种情况保存下来的?”柳絮虽然在认识韩孔雀之后,读了不少关于古玩鉴定等方面的知识,不过她并没有深入研究,所以也就知道一些皮毛。

韩孔雀点头道:“这几件都是这种情况下保存下来的,所以看着崭新如故,但不是所有的瓷器都那么好运,也不是所有的瓷器都有那种待遇,所以你们看,这件就不同。”

说着,韩孔雀拿起一件青花扁壶,看到柳絮和韩荣华的视线,全部被吸引过来了,韩孔雀才道:“这是一件脱了盐的青花瓷完整器,它之所以保存的这么好,就因为它是瓷器,也因为它所处的环境很好,虽然没有受到破坏,但沁泡了海水。

无论何种质地的器物,在海水中长时间的浸泡,一般都会对其保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