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部分 (第1/4页)

虽然心中鄙视,不过大堂经理却没有表现在脸上:“艾萨克先生,虽然您拿来的两件瓷器十分珍贵,但价格并不是太高,如果想要让您的家族企业东山再起,可需要不少资金。”

艾萨克笑着道:“这个你就放心好了,昨天我拿来的是一只盘子和一只碗,你应该知道,我的祖上是贵族,当年曾经常驻中国,所以这种青花瓷,我们家收藏了一整套,知道一套是怎么回事吗?”

“请艾萨克先生不吝赐教。”大堂经理一脸笑容的道。

艾萨克道:“这里面有一对花瓶,十只盘子,十只碗,一个酒壶,八个酒杯,还有其他一些瓶瓶罐罐,说多了你也不懂,反正它们是一整套,这一套一共四五十件。”

“啊,这么多?看来真是宝贝,不过艾萨克先生不用害怕,我不懂不要紧,我们请来的专家懂,所以请你一定要放心,交给我们银行处理,肯定是您最英明的决定。”大堂经理道。

就在他们说话的功夫,一辆车停在了银行门口,很快一队保镖护送着一些箱子走进了银行。

这时,银行之中也走出来了更多的人,里面一些人很明显是中国人,而艾萨克身边的一名黄种人,脸上露出一丝不屑。

这些人走进了一个大厅,等所有箱子打开,这些人快速分散开,开始鉴定箱子里的瓷器。

这些瓷器全都是一色的青花,保存的都很好,看着就好像新的一样,每一件瓷器都精美异常,根本没有一丝瑕疵。

这批瓷器虽然是外销瓷,却全都是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de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

《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这也是这家银行那么上心的原因。

明朝宣德官窑青花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de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

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

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宣德青花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

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

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

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

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所以这批被韩孔雀的手下,精挑细选出来的宣德官窑青花,实在是没有什么可挑剔的。

这批瓷器出了普通的盏、盘、碗之外,其他全是瓶和壶,瓶有梅瓶、玉壶春瓶、胆瓶、贯耳瓶、四方倭角瓶、折方瓶、天球瓶、宝月瓶、扁腹绶带葫芦瓶等。

壶有执壶、葫芦口执壶、玉壶春执壶、方流执壶、军持、扁壶、背壶、梨形壶、僧帽壶等,可以说这次韩孔雀也是下了血本,才凑出这么一套豪华瓷器。

当然,这主要是这样的瓷器,那条船上实在是太多了,毕竟几十万件瓷器,就算再大的博物馆,也会被塞的满满的。

既然想要卖个好价钱,韩孔雀自然是做了充足的准备的,而明清两代的青花瓷,在市场上是十分火热的,而且历年来拍卖的价格都不低。

早在2001年,一件“明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方烛台”在拍卖市场上以880万元的价格拍出,2005年,该烛台二度出现在首都翰海春拍中,并以2035万元的高价成交。

同年,在伦敦佳士得拍卖场上,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拍出万英镑(约合1。6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其高仿品市场上价格甚至也高达十几万元,随后,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一件“明宣德青花藏文高足盌”以2306万元成交。

2010年,一件“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在首都匡时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