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部分 (第1/4页)

考古研究院的研究员发现,盗洞的深度一般超过4米,有些甚至达到10多米,还发现了车马坑。

截至2005年5月,当地市文物纠察队、派出所、武警战士先后抓获来自国内各地的11个盗墓团伙共47人。

后经过抢救性勘探和试掘后,将出土的青铜鱼、玛瑙珠等送省文物局鉴定,确认这里有东周时期古墓。

随后,省考古人员发掘了一座地下10米深处的大墓。这座墓墓道长26米、墓室长6。6米、宽5。6米。

椁内有陶珠4000余颗、玛瑙珠1800余颗、石贝80余件、海贝600余件、铜鱼近600条,如此豪华的椁内装饰,在我国周代墓葬中尚属首见。

在墓南侧16件青铜器中,有4件青铜鬲的沿面上铸有“内(芮)公”等字样,这些久远青铜器的价值有多高?

2005年的魔都崇源秋季拍卖会上;一件名为“周宜壶”的青铜器就卖出了2640万元,这也就难怪盗墓贼会前赴后继地往梁、带村跑。

省考古队先后进行了四次整体勘探,最终确定共有墓葬1300座,车马坑64座,梁、带村何以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墓葬?

这让专家感到不解,不过,也正是因为没有记载,深埋地下,谁都不知道,在中国这个盗墓历史悠久的国家,才存留下了如此多的完好的墓葬。

当然,所谓的保存完好,也不过是相对来说的,相比国内那些被挖了一边又一边的古墓群,这片古墓群保存的算是很好,但这里还是不可避免的被人盗掘。

随着不断发掘,“芮太子作铸鬲,子子孙孙永宝用享”、“芮公作为旅簋”,这些标注“芮”字铭文的青铜器,是墓主身份和墓地国别有力的证据。

芮国,这个甚少有记载的诸侯小国,开始逐渐显现出它的轮廓。

史料记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后,为巩固政权,分封诸侯。周初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姬姓就占了53个,而芮国国君就是姬姓,是周天子的亲戚。

《史记。周本纪》中有关于芮的最早记载:“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大意是虞、芮两国发生了土地纠纷,请西伯周文王来评评理。《春秋》、《左传》中也有关于芮国的零星记载。

梁、带村墓地共发现大墓7座,27号墓是唯一一座双墓道大墓,级别最高,不仅出土了代表墓主国君身份的七鼎六簋和成套编钟,还有48件金器,数量之多,工艺之精美,在我国前所未有。

在26号墓中出土的青铜鼎上有这样的铭文,“仲姜作为桓公尊鼎”,是仲姜为祭祀她的丈夫桓公所铸。26号墓主是仲姜,那么27号墓的墓主显然是桓公。(未完待续。。)

第九百七十章龙脉

考古发现,19、26号墓的墓主皆为女性,从三座大墓的排列位置和墓葬规模来看,应是一代芮公和两位夫人的异穴合葬墓。

2006年,仲姜墓经过几个月的发掘清理,共出土各类玉器571件,从墓主的项部一直延续到膝盖处,随葬品竟然与国君一样丰富,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越国君,那一件件可称之为稀世之宝的玉器,不断挑战着考古工作者和历史学家的想象力。

姜生前使用过的一组青铜弄器中的商式方鼎,及镂空圈足短流匜,为国内首次出土;组玉佩饰中的人龙合雕璜,人的发束每毫米竟有5根,每根绝不交错,堪称西周中期高超琢玉工艺的代表性作品。

由189颗玛瑙珠及16颗玉贝、16颗玉蚕、48颗玉龟、8颗玉珠、4颗玻璃料珠编排的玉握,是我国现知的最为复杂和奢华的两周玉握。

这也是第一次找到了芮国,确定了苪国的大体范围,在韩、城以北,黄河由禹门口出了晋陕大峡谷,顿时由不足百米宽扩展到数公里,黄土高原土经常随着水流的摆动,往下垮塌。

据黄河水文部门数据,仅清光绪以来100多年,黄河河床就向韩、城方向扩张了100多米,考古人员在梁、带村南侧的冲沟中也发现了墓葬,但已被河水冲毁,所剩无几,推测两三千年来至少有七十座墓被冲走。

《史记》中有记载,古人在黄河岸边捡到过带“芮”字铭文的青铜器。虽然墓不见了,那芮国的都城又何在呢?

韩孔雀看过白晓亦提供的一份分析报告,有一些专家曾推测芮国都城建于黄河边,随着黄河塌岸,已消失在滔滔黄河水中。

不过,2009年9月,韩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