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0部分 (第1/4页)

“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石棺床,谁会闲着没事运到这里来?”这石棺床的重量可不轻,再说,别人用过的石棺,谁会闲的蛋痛再用一次?就算再好,也没人用别人用过的吧?

“你看这幅宴饮图中,女子皆梳飞鸟髻,按史籍记载,梳飞鸟髻是北齐后主宫中女子的时尚,后流入民间,时人即以此为北齐灭亡的表征。

《北齐书》记其事:又妇人皆剪剃以着假髻,而危邪之状如飞鸟,至于南面,则髻心正西,始自宫内为之,被于四远,天意若曰元首剪落,危侧当走西也。

这飞鸟髻的女子具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图像另有太原王家峰出土,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中的宴乐女子,二者相互比照,可证明这座阙形石棺床是北齐时的葬具,墓主人应是信奉祆教的粟特人首领。”韩孔雀指着一副宴饮图,分析道。

“北齐?那得有多少年了?”卫长青咋舌。

“怎么也有一千五百年以上了吧!”韩孔雀道。

“这幸亏是石棺,如果是木头的,早就烂成泥了吧?”肇东可也惊讶的道。

“不过,南北朝时,国内有信封祆教的胡人吗?”卫长青问道。

韩孔雀道:“还真有,而且那个时候祆教的传播很广,要知道祆教很早就传到中亚的粟特地区,在萨珊王朝时已是粟特人主要信奉的宗教。

在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中记载:安国、曹国、史国、石国、米国、康国……总事火祆,不识佛法,这足以说明,当时祆教在国内是有流传的。”

善于经商的粟特人长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进入中国后,在敦、煌、武、威等河西重镇逐渐形成聚落,奉行本土的宗教。

由于进入中国的祆教信徒,主要是来自中亚粟特地区的胡人,所以他们供奉的神灵又被称为“胡天”。

汉文史料最早记载的祆教活动,是在公元四世纪前半叶的西晋末年,《晋书。石季龙载记》附“石鉴传”称:“龙骧孙伏都、刘铢等结羯士三千,伏于胡天。”

这里三千羯士所拜的胡天指的就是祆神。

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西北的烽燧、下找到的粟特文古信札,写本的年代考定为311年前后,信札的作者是往来于河西走廊信奉祆教的粟特商人,他们以凉州为大本营,足迹已深入到长安、洛、阳和邺、城。

南北朝时期,随着入华的粟特移民增多,有关祆教活动的记载也屡见于《魏书》、《梁书》、《隋书》。

北魏宣武帝时,洛、阳境内祭祀祆神胡天已有规模,时胡灵太后“幸嵩高山,从者百人,升于顶中,废诸淫祀,而胡天神不在其列。”

甚至到了北齐、北周时,皇帝亲往祭祀胡天神。

“(齐)后主末年,祭非其鬼,至于躬自鼓舞,以事胡天。邺中遂淫祀,至今不绝。后周欲招徕西域,又有拜胡天制,皇帝亲焉,其仪并从夷俗,淫僻不可纪也。”

而在河西和西出阳关的于、阗、高、昌、疏、勒、焉、耆更有祭祀祆神和民间赛祆的习俗,风气在隋唐时依然沿袭,汉文史籍和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中都有相关的记载。

现在,带有神龛和画像的祆教寺院,已经看不到了,不过20世纪以来,陆续出土了一些属于粟特人的墓葬和葬具,上面装饰的图像,部分属于祆教的内容,部分则是带有祆教因素的葬礼和葬俗,多少提供了观察这一宗教在古代中国流布演变的线索。

而这些葬具,大部分为石棺,不过,以前发现的那些石棺,都是不全的,而更多的是被走私到了国外。

南北朝时期流行用石制葬具,常见有石棺、石椁和石棺床,现在先后出土的不少,但真正留在国内的却不多。

一些石床和石棺椁上,往往施刻与墓主人信仰或生活习俗相关的画面,这些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但在国内却不多见,而在国外,现藏美国波斯顿艺术博物馆的宁懋石室,美国堪萨斯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孝子石棺,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元谧石棺等,全都是北魏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石刻葬具。

这些石刻葬具全都是珍贵文物,所以说,不要看韩孔雀他们现在只是发现了一些石棺,却全都很珍贵。

特别是这座制作复杂的石棺床,更是珍贵,因为保存到现在,品相这么完好的石棺床,绝对是十分少见的。

在流失海外的石刻葬具中,有一件曾被称作“曹操床”的石棺床,和这里发现的这座石棺床很相似,不过那座石棺床,却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