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3部分 (第1/4页)

裕陵始建于乾隆八年,历时长达30年方告完工,耗费白银达180万两(这是当时标准)。

据说仅仅乾隆皇帝所睡的金丝楠木的棺材,就是绝对的国宝,价值无法估算,当年单单把这这块巨大的木头,从云、南运送到北、京,就花费了十几万两银子。

清王朝因为倒行逆施,最终覆灭以后,根据民国北洋政府和清王朝的协定,清朝陵墓全部由满族人驻守。

但随着天下大乱,盗贼横行,满族人的地位一落千丈,很多守灵的满族人,开始和匪盗勾结,大肆出卖地面陵墓上的珍宝。

各庙宇所有铜制装潢如铜钉、铜字等全部被盗,继而各殿隔房、槛框、窗棂被拆卸一空。

甚至连东陵陵树都遭到盗卖,上百年树龄的仪树和海树被盗伐一空,昔日群松蔽日、苍翠郁郁的青山,至1928年已变成秃山了。

什么是仪树,什么是海树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但就是这些东陵里面的普通树木,也是价值不菲。

在清朝;每建完一座陵寝;都要在陵寝周围和神道两旁,栽植大量的松树,这些树不仅有美化环境;调节气候;遮挡风沙的作用。

而且还有突出皇陵威严;强化神秘气氛的作用,当然,最大的作用还是用来防盗,环境复杂了,修建在这里的陵墓自然就不太容易被人发现盗掘。

所以,清东陵从孝陵起;到清朝灭亡;在二百多年间;在陵区之内形成了一片遮天蔽日的浩瀚森林。

据当地老人讲;最粗的树两个人合抱不过来,这些树有仪树;海树之分。

所谓仪树;就是凡栽在陵院内;砂山;后宝山以及神道两旁的树;都叫仪树。

这些树成排成行;整齐有序;高低大小也基本一致;如同排列在大道两旁的仪仗队一样,所以叫仪树;尤其是各陵神道两旁的仪树最为壮观。

孝陵神道每侧10行;其他陵为9行,各陵仪树在清朝都有准确记载;清东陵到光绪年间共有仪树169500棵。

海树是仪树之外的树;既不分行;也不成排,如同原始森林一样;陵区之内多数是海树。

海树初由人工栽植;后来自行滋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密;放眼望去一片树海;海树之名由此而来。

海树到底有多少;没有准确记载。

在清朝;国家对皇陵的仪树和海树严加保护;每年树木回干多少;补栽多少;成活多少;陵寝大臣都要向皇帝奏报。

如因陵寝工程需要砍伐一些仪树;海树;也要提前向皇帝奏请;砍伐日期由钦天监选择。

对于私进陵区;砍伐或烧毁树株的人;给予严厉处罚,对失职的护陵官员;给予降调;革职的处罚;甚至杀头。

两百多年来;清王朝精心栽培起来的数以百万株的仪树;海树;在1925年左右;被直军;奉军砍伐殆尽;是一望无垠的树海变成了空荡荡的田野。

建国后;成立了东陵林场和文保所;大力植树;才使东陵重新披上了绿装。

溥仪对此也相当了解,但一个过气皇帝无法控制这些所谓的大清子民,只得作罢。

所以,有了这些仪树和海树的保护,就算是驻守东陵的满人官员,都不可能挖开任何一座陵墓。

在那个年代,匪盗多次勾结满族首领人员,偷偷侵入清东陵。

到了孙殿英1927年盗墓之前,也不过是东陵地面上的所有珍宝,被盗窃一空。

清东陵地宫在设计时就考虑盗墓问题,它有着完善的防御能力,普通满族守灵官兵和土匪强盗,绝对没有这个本事挖开地宫。

只有其中一股强盗的运气很好,他们无意中找到一个入口,随即潜入盗掘了其中一个地宫。

那是惠妃陵,也就是这伙人盗了惠妃陵,殉葬珠宝被洗劫一空,惠妃尸身弃置棺外。

所以在孙殿英盗墓之前,清东陵地宫大体保存完整,殉葬的珍宝也大都埋在地下。

当时将贪婪的目光盯在清东陵的各种力量众多,包括北洋军阀,地方军阀,外国佬,盗墓集团,土匪强盗,满族守灵大臣。

遗憾的是有实力盗墓的人,比如军阀,老外所谓科考队,都畏惧国际法和全国舆论,不敢公然做这种事情。

而土匪强盗,普通盗墓集团之流虽然有心想做,但却没这个能力。

没想到,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这个人就是孙殿英,而孙殿英之所以能够顺利盗掘了东陵里面的两座陵墓,也不是必然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