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部分 (第1/4页)

我国从周代起,在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坟头,在墓顶上要垒土成坟、植树做标记,以示怀念、拜奠之意。

帝王陵墓发展到明清时期,布局建筑形式趋向定式,封土都采取宝城、宝顶的形式。

两朝30多个皇帝和上百个后妃的坟头,都为宝城宝顶,其建筑方法是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在砖城内填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圆顶。

城墙上设垛口和女墙,宛如一座小城,城墙称为“宝城”,高出的圆顶称为“宝顶”。

这种宝城宝顶与前方的明楼构成一个整体,不仅突出显示了陵寝的庄严气氛,也增强了建筑的艺术效果。

由于这座宝城被破坏的严重,加上后期有明显改造成了一座陵墓,所以韩孔雀在看到那两具棺木之后,就没有多想。

此时他稍微探查周围的环境,就看出来了,这根本不是一座陵墓,而是一座宝城。

只不过后期有人改造了这座宝城,建成了现在的地宫,而这完全是因为这座宝城已经被掩埋在了地下。

“看来我们要仔细计划一下了,如果这里真的是一座宝城,那么下面的陵墓,肯定比上面这座地宫要重要的多。”王教授道。

这一点韩孔雀到是赞同,对第一座皇陵的科学发掘,而不是军阀孙殿英盗掘清东陵时的野蛮发掘,不能用炸药炸,胡挖乱挖,而是严格按考古程序来。

勘探便是第一步,勘探的目的是找到通往地宫的隧道,有条不紊地在保持陵墓及墓内棺椁、古物完好的前提下进入玄宫。

“就从这座宝城的中心挖一条探沟好了。”韩孔雀道。(未完待续……)

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金刚墙

偌大个皇陵,地宫入口究竟在哪里谁也不知道,韩孔雀毕竟是头一次发掘皇陵,心中无底,宝城宝顶应是地宫的中心,工作队在这里勘探并没有错。

“挖探沟”先前他们都用过,这是田野考古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在不明情况、无法判断时,用探沟法试探着找,这样不易损坏文物。

在田野考古发掘中,对古城镇、古村落、地下大面积的古文化层,才能用探沟法。

而发掘墓葬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是很少用探沟法的,因为墓葬大都是一个“点”,用不着挖探沟。

为什么在这里要用探沟法呢?这是因为韩孔雀发掘皇陵是头一回,他要小心,而之前则是因为这里已经有被挖掘出来的探沟,这也不是那些盗墓贼不专业,而是因为这里的地下地形复杂。

而在这里,除了是因为小心之外,还因为韩孔雀发现,这地下的陵墓是如此庞大。

由于墓室密封的很好,一时半会,韩孔雀也感知不出地宫的大门在什么位置,于是为慎重起见就使用了探沟法。

按照工作队用绳子做出的标志,民工们一锹锹地铲出黄土,再把翻起的土小心地装入筐中运往远处。

考古发掘不像筑堤、种田,每一锹土都要过目,说不定就在这土里能发现什么。

韩孔雀知道,明代的这种黄陵,如果有宝城,那么原地上肯定不会只有宝城,肯定还有明楼、棱恩殿、棱恩门、左右廊庑、宰牲亭、神厨、神库、碑亭,而查看了一圈,在这里,韩孔雀也只发现了宝城和明楼。

转了一圈。韩孔雀看到此时那些工作人员在王教授的指挥下,像扫雷般一块地皮一块地皮地搜索、探测。

然而半个小时的勘察仍无所获,他们没有找到地宫入口的珠丝马迹。

“这座宝城保存得比较完整,将来修复起来容易些,所以我们的工作很麻烦。”也许是感觉到了韩孔雀的目光,王教授道。

韩孔雀点头。这里这座地宫虽然是一座宝城,不是陵墓,但也不能随便毁坏,所以挖掘探沟也不能太随意。

“你看,这座宝城好像被破坏过。”就在这个时候,王教授开口道。

“嗯。”这种情况韩孔雀早就发现了:“不是简单的破坏,好像被大火烧过,而且不是烧过一次。”

翻弄着挖掘探沟弄出来的泥土,韩孔雀直接说出自己的推断。

“这样的情况应该算是正常。历史记载的,这座银安殿被破坏过几次,所以这银安殿地下留下了破坏的痕迹也不足为奇。”王教授道。

“王教授,这边。”就在这个时候,一名工作人员大声喊道。

韩孔雀看了过去,露出一个笑容,他当然知道那边有个洞口。

那边是宝城的一面城墙,就在这面城墙下面。发现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