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7部分 (第1/4页)

派遣太监牛玉到凤、阳告诉建庶人,建庶人听说后,且悲且喜。表示没有料到圣恩如此。

建庶人朱文圭被放出时已经五十六、七岁了,由于朱文圭自小便受到囚禁而无法和外界接触,被释放时连牛马都不认识,不久便死去。

南明年间,朱文圭被追谥为润怀王或原怀王。

“如果真是这样,那也解释的通,毕竟当时跟随建文帝出逃的那些人之中,有些还是很厉害的。”王教授也赞同韩孔雀的解释。

“是啊!也许就是在这些人的帮助之下。朱允炆一家才能葬在这里。”韩孔雀道。

“是啊!虽然朱允炆失去了帝位,但效忠于他的还是不少的。不过这些都没法证实了。”王教授道。

传说当中效忠朱允炆的的人不少,而其中一个叫蒲洽,朱棣刚登大宝,就将建文帝手下的一个大臣抓进了大牢,任何罪名都没有,而且一关就关了二十年。这个人叫蒲洽。

朱棣到底为何要抓他,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当时传言最多的,蒲洽知道建文帝的下落。

但朱棣苦苦逼了他二十年,可最终也没有如愿以偿。后来,朱棣又派政和七次下西洋,也未能找到。

“王教授,你看,这棺木之上有一份手札。”就在这个时候,那些清理棺木的人,在棺木上有了发现。

韩孔雀和王教授一快看过去,居然是一份折子。

韩孔雀带好手套,翻开一看:“咦?只是两个人名?”

“郑洽,后面这个是道衍?”王教授惊异的问道。

“这个郑洽出现在这里不足为奇,可道衍是怎么回事?这明显是两个人的笔记,不会是这两个人的亲笔签名吧?”韩孔雀也奇怪了。

王教授笑着道:“不会是他们两个签下名字,就是为了证明他们两个曾经来过这里吧?”

韩孔雀也笑了:“也许就是这个意思,第一个名字是郑洽,他签字留名,应该是他给朱允炆送葬的,这里的事情应该是他处理的,而道衍出现在这里,就比较有意思了,他这是前来确认朱允炆死没死?”

传说当时跟随朱允炆的共22个人,当然也有说是**个人,这点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有一个翰林待诏叫郑洽的是**门人。

**门的郑家人就把建文帝藏在万松岭(今老佛社附近)和古树蔽天的东明山西麓(就是现在的王潜弄村附近)这个地方。

**门内紧外松,仅仅在很小的范围里知道这件事,而对建文帝等人也是接待的很好。

一直到第二年的元宵节,**门按照旧俗都要举行迎龙灯赛社活动,建文帝就微服出来观灯看热闹,领头行香的郑氏族长一见建文帝,下意识地半跪作揖,迎龙灯的头首们,也擎起灯头,向建文帝点头三下,以示敬礼。

这个举动惊动了百姓,建文帝暴露了身份,预感到情况不妙。

**门族长赶紧把他藏进一口枯井。

燕王朱棣早就怀疑建文帝有可能潜来**门,就老早派了心腹及驻锦衣卫于县衙。

有一个叫陈忠的,就立即跑到县衙告发,县衙就迅速派缇骑来到郑家,团团围住,把全族人集中,搜遍**门,但没有找到建文帝。

也许是天意,原来枯井上面很快就被蜘蛛网盖了起来,卫兵一看结满蜘蛛网就忽略了这口枯井,建文帝枯井脱险,郑家也幸免灭顶之灾。

传说当时建文帝慌忙中一只靴子掉在了枯井里,被郑氏子孙捡到,每次在祭拜他时,总要把这只靴子供奉在神案上。

建文帝虽然逃过了一劫,可他再也不能在这里避难了,就只好再次出逃。

最后建文帝到底逃往何方,至今仍是历史上十大谜案之一。

而另外出现名字的道衍,确实比较有意思,这个道衍是朱棣手下大将。

靖难一役历时四年,建文帝的军队可以说是节节败退,这种结果有很多原因,有人将它们归结为几点。

第一点是朱棣的勇猛善战与怜爱将士,朱元璋征讨边胡之时,朱棣可谓是战功赫赫,他在战场上以身作则,很会带动兵士,这样一头“猛虎”又岂是建文帝这只“绵羊”可比的呢?

第二点就是道衍和尚,在历史上的道衍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黑诸葛”,可能很多人不认识他,因为他一直是一个后方谋士。

传说,朱元璋称帝时,为每一个藩王找一个和尚作为“家庭教师”,而道衍正是其中之一。

他看中了朱棣的野心,他知道朱棣足可以成为他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