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部分 (第1/4页)

如旁边那件黄釉绞胎三足盘、长方形绞胎小枕,宋代绞胎小罐,绿釉绞胎枕等。都是这一类型。

主体绞胎型——这种绞胎器的纹理同通体绞胎器一样,应用于器物的主体部分。如碗、钵、盆的大面积腹部,而口沿或圈足则是用单一色的灰白胎相接在绞胎主体上的。

这种工艺,应该是博&山大街窑出品,这个笔记本上,对这些有着详细的记载,上面清楚的记录着。博&山大街窑出土的所有绞胎器采用了这种镶接工艺。

局部绞胎型——这种绞胎器采用的是镶嵌工艺,即把绞胎部分揉成花朵、团花、菱形等规矩图案的泥条,然后把泥条切成若干单元片,镶嵌在所炼制的瓷器表面上,形成局部绞胎图案的瓷器。

魔都博物馆的“杜家花枕”和圆角长方形花枕、旅顺文物店的绞胎团花枕、宁&波出土绞胎团花青瓷枕、河&南博物馆的“咸平元年”绞胎团花舍利匣等。都是这类绞胎瓷器。

绞胎工艺有两种制作方法,一是整器拉坯成型,这种方法因胎泥花纹难以控制,所以很少见。

唐懿德太子墓中出土的一件绞胎骑马俑,人马全是绞胎,还有这件卧羊是稀有而珍贵的品种。

二是将搅胎泥切成薄片,贴在已成型的器物外面,或做成云朵、花卉状贴在器物的一定部位。

器物内外壁绞胎由表及里,内外相连,因此,内外壁呈现的绞胎纹样相同。

其工艺是把加工过的坯泥经过多次重叠兼合成坯再纵向切片,再拼接,然后手工挤压成型,绝非轮制拉坯成型。

如绞胎枕的制作,它是将绞胎泥切成薄片在坯胎表面敷贴、黏合一层绞花泥片,坯胎内层则为素胎。

绞花则占器物胎体厚度的1/3。

多次重叠糅合成坯再纵各切下已形成任意蟠屈、恍若行云流水又纹理清晰的瓷泥切片,用以制成不同器形的绞胎瓷器坯体,先入窑素烧,烧出正品后再施一层透明釉后,入窑焙烧至800℃~1100℃左右而成,这种烧制工艺与《中国陶瓷史》所推断的结论相吻合。

在唐代尽管制作绞胎器的瓷泥釉料丰富成本较低,但由于制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工艺较为复杂,费工、费时,所以绞胎、绞釉瓷器产量很少,保留下来的更少。

所以现在每一件完整器型的唐代绞胎瓷器,都价值不菲,近几年来,各大拍卖会上常有绞胎的枕、碗、盘等器物出现,其价格几十万元、上百万元。

因此,绞胎器赝品也越来越多。

“我次奥,这么多绞胎瓷居然很多都是假的?”看到这里,韩孔雀也有点傻眼。

他刚才只顾得震惊了,完全忘了绞胎瓷在唐代也算是稀罕物,怎么可能有几十万件被一个外国商人购买到。

现在看了这个笔记,韩孔雀才发现,这伙沉船海盗是真的厉害,他们里面既有考古学家,也有工艺大师,这里面的瓷器,很多都是用碎瓷拼凑修复起来的。

当时他们发现这艘沉船之后,沉船保存的很完整,但里面的瓷器,不可避免的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也就是在修复这批瓷器的时候,他们发现了绞胎瓷的制作工艺。

韩孔雀找到一只密封的黄金梳妆盒,这里面就藏着全套的绞胎瓷制作工艺,是当时那个阿拉伯商人,通过贿赂大唐官员,购买到的技术资料。

只不过他比较倒霉,还没有把这些资料带回家乡,他的船就沉没了。

虽然这里的瓷器不全是真品,但韩孔雀却是更加感兴趣了。

什么时候都是物以稀为贵,东西少了,并不意味着这批宝藏的价值就降低了,更何况这里还有绞胎瓷的制造工艺。

看着摆放在一起的绞胎碗,真的是难辨真假,真品与仿品,一时之间韩孔雀也分不出来。

不过,这种挑战,韩孔雀是最喜欢了。

仔细研究了一下技术资料,韩孔雀随手拿起一件绞胎碗,这件应该是赝品。

只是看胎釉,韩孔雀就能判断个**不离十,绞胎瓷的胎是骨,釉是衣,绞胎器真品胎体造型深厚自然,胎壁薄厚均匀自然生动,千变万化,流动感极强。

器物一般施黄透明釉,釉面厚润,晶莹剔透。

绞胎瓷器的圈足或钵底往往是露胎不施釉。

个别器物施釉不到底,致使器物下半部分严重露胎。

釉是陶瓷的外衣,绞胎真品的釉层薄呈淡黄色代代胎底处无釉,有垂釉现象,开片处有土漫,釉层表面光泽自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