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部分 (第1/4页)

到了现在,语言关是过了,但他们的就业压力还是很大的,这倒不是美国人种族歧视,而是美国社会现在普遍的就业压力大。

所以生活在美国的苗族人,就业的压力不小,击伤美国政府的“分散政策”所造成的苗族家庭成员的分离,以及苗族人的文化价值观与西方的文化价值观的冲突,所带来的困惑等一系列问题,都给他们适应美国的生活带来了障碍。

但是,他们一方面努力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水平,提高就业率,另一方面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适应了美国的生活。

虽然他们已经适应了美国的生活,但想要在美国这种发达国家生活的更好,却是很困难的事情。

1991年,居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佛莱斯诺的苗族人,已经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商业企业,从小的杂货店到较大规模的商业企业都已相继出现。

此外,苗族妇女也积极参与工作,如从事缝纫或传统手工业品的制作,然后将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为家庭增加了收入。

现在美国的苗族人除了从事农产品的种植和出售外,还成立了肉类加工公司,开办了杂货店、饭店和大型购物中心等。

经过不断努力,苗族人成功地适应了美国的生活,苗族人在适应美国生活的过程中,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这种成就,也不过是保持了温饱,想要生活的更好,还需要继续努力,这已经算是很成功的改变,但苗族人的基础太差,这种改变,还不够好。

经过多年的努力,美国的苗族人逐渐放弃了传统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改善了自身的经济状况,收入不断提高。

苗族人对公共援助的依赖程度不断下降,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加利福尼亚州、明尼苏达州和威斯康星州这3个州中,至少有60%到80%的苗族人,接受了某种形式的公共援助。

如在明尼苏达州,有81。1%的苗族人完全依靠公共援助,但是从那时以后,苗族人对公共、援助的依赖程度就开始逐渐下降了。

据2000年的美国人口统计,从1989年到1999年,接受公共援助的苗族人的比例下降到了30%。

现在,美国的苗族人大都能自给自足,很少有苗族人完全依靠公共援助过日子了。

另一方面,苗族人的家庭收入不断提高,住房条件不断改善,苗族家庭的贫困率不断下降。

当然,这是美国官方的数据,虽然有一定的真实性,但却绝对没有参考价值。

如果按照美国政府说的,美国国内的苗族人已经进入了**社会,显然那纯粹是扯淡。

比如,1995-1996年的调查报告说明,苗族人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基本上适应了美国的生活,美国苗族家庭都有一栋单家独户的小洋楼,和两部以上的汽车,每月工资收入为3000到6000美元。

这是什么概念?这是年收入四万到七万美元的节奏,到现在,能够年收入四万美元的美国家庭,都是中等收入人群,更何况是二十年前?

据2000年的美国人口统计,从1989年到1999年,苗族家庭的贫困率从70%下降到35%,这个还有点可信度,但这个贫困家庭是概念,就不好说了。

根据韩孔雀调查,就算到了现在,苗族家庭的平均收入都达不到三万美元,当然,在大部分州中,超过一半的苗族人拥有自己的房子,这个是事实。

但在美国买栋房子真的不难,而难的是维持一座房子,因为买房子不贵,住起来就很贵了,房子的各种税费和维护费用,是一大笔开支。

当然,不可否认,在就业方面,现代苗族人的就业结构不断改善,就业率不断提高。

初到美国的苗族人由于语言、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制约,多数人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活,有一些人甚至找不到工作。

但是经过不断努力,美国的苗族人已遍及各行各业。

那些英语技能和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苗族人,很多人都当上了装配工人或包装工人。

而那些精通英语、受过职业教育或大学教育的苗族人,则成了电脑程序员、教师、警察、军队官员、医生、律师、药剂师、工程师、银行家、房地产经纪人等,或当上了杂货店、时装店和饭店的老板等。

这些职业当中,收入很高的不少,比如律师、医生、药剂师和工程师、银行家等等。

而收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