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第1/4页)

的感受,写出了“大我”的问题。表现了一种“五四”情怀。在“五四”时代,时间问题得到了比较普遍的重视。《匆匆》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这样的散文是超越时代的,也是超越国界的,今天读来依然令人震撼。可以说,这是一篇五四时代的《春江花月夜》。 《匆匆》在艺术手法上也非常有特色。清新,亲切,流畅的口语与书面语巧妙结合,形象化的表现手段,体现出白话文的极大魅力。文章中有典型的白话文的标志:“的”,“了”,“啊”,“呢”,但也有“涔涔”,“潸潸”,“确乎”,“凝然”这样的文言词汇。白话文的魅力不是完全排斥文言文,而是吸收文言文中有用的精华,这样才会更上一层楼。朱自清创造了一种十分标准的散文语言,我们今天仍然把这样的语言作为写作的规范。 《匆匆》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段。如排比,设问,比喻,拟人,这些修辞手段运用得非常自然,产生了一定的情意化、风趣化的效果。比如第三段,把时间写得好像有几分淘气的样子。 这篇文章的优美之处还在于,结构和谐、感情自然而深婉、语言标准、富有音乐性和诗之美。比如第一段,抑扬顿挫,“去了”,“枯了”,“谢了”,音调是仄,平,仄。“再来”、“再青”、“再开”都是平,“不复返”则是仄,读起来有诗歌的感觉。这是整齐与流动的完美结合。多读这样的散文,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使人永葆青春,望大家多读这样的好文章。 好,《匆匆》这篇文章,今天就匆匆讲到这里。和大家一起度过了一段匆匆的时光,祝同学们在你们美好的一生中,对得起每一个“匆匆”。 (网络教学讲稿,有光盘发行)&nbsp&nbsp&nbsp&nbsp

丁西林剧作的性心理(1)

一 丁西林剧作的精华是以男女关系、男女冲突为主的以下10部: 《一只马蜂》,《亲爱的丈夫》,《酒后》,《压迫》,《瞎了一只眼》,《妙峰山》,《孟丽君》,《雷峰塔》,《胡凤莲与田玉川》,《牛郎织女》。 丁西林一生共创作了8部独幕剧,9部多幕剧。这17部剧作中,有6部当代之作未曾发表,其中写于60年代的4部不涉及男女关系问题,在其生前基本无人知晓,它们皆非成功之作: 《老鼠过街》(1960)只是一个纯政治性的电影提纲; 《一个和风细雨的插曲》(1962)是写“右派”副部长的四幕话剧; 《干杯》(1962)是写“五反”运动的独幕话剧; 《智取生辰纲》(1962)是写《水浒》英雄的四幕话剧。 而另两部写于50年代的《雷峰塔》和《胡凤莲与田玉川》却是丁西林引为骄傲的“推陈出新”的戏改范例,曾被公开介绍,在文艺界产生过一定影响。###吾对其评价虽不高,但也肯定了其“写”的匠心。 所以丁西林一生实际上产生了接受效果的作品共有13部:7部独幕话剧,3部多幕话剧,2部多幕歌舞剧,1部多幕舞剧。 丁西林的七部独幕剧中,后期的《三块钱国币》冲突双方虽有男有女,但与性别问题无涉。而前期奠定了其风格和地位的六部中,有五部是以男女间性别关系为重心的,只有《北京的空气》例外。袁牧之认为:“这是6个戏中没有女角的一个戏。……虽然略为有些曲折,但没有往上升的Climax。还不仅是没有Climax,也没有Struggle。……这是作者6个戏中最为失败的一个。” 丁西林的6部多幕剧中,除《等太太回来的时候》脱离作者固有特色,颇多漏洞,不伦不类,单纯表现抗日爱国外,其余5部皆以男女关系为重心。 经上述统计,可见丁西林表现两性关系的剧作,不但在他所尝试的每一种戏剧样式中都有,而且在数量上占有全部作品的大多数:在他赖以成名的最擅长的独幕剧中,占压倒多数;在他进行戏改尝试的古典歌舞剧中,占了全部;在他的多幕剧中,占了两个时期的代表作,还占了他惟一的一部完整的舞剧。 人们提起丁西林各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品,不论是《一只马蜂》、《压迫》,还是《妙峰山》、《孟丽君》,都属于涉及男女两性关系之作。 所以,不论从覆盖面还是从影响性的角度来看,本文开头所列的10部以表现男女关系为主的剧作,可以说代表了丁西林的主要成就。 那么,对这些剧作中微妙的男女关系及其所折射出的性心理进行剖析研究,也许会比以前所作的戏剧形式研究和戏剧风格研究更有意义。 二 历来的丁西林研究者,目光多停留于其俏皮的对话、机巧的布局上,赞美推崇有余而开掘分析不足。对于触目即是的男女关系问题,注意很少,甚或有意回避、曲解。对剧本的理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