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部分 (第1/4页)

与前几次战役相比,e集团军突围的时候,战场范围更广,而且东北军主要集中在两条防线上,在造甲城与宁河之间大约有四十公里的空白区,在这一区域里,只有少数民兵与游击队,没有东北军的正规军。

这一区域,正是接应e集团军的理想地点。

正是如此,十七日凌晨,帕特里奇给第一零一空中突击师下达了一道命令,即立即结束在北线战场上的作战行动,出动全部直升机,将e集团军的官兵接回来。当然,首先接走的肯定是美军,而且是伤员。

当时,空中救援行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e集团军过早被击溃,大部分作战部队都以营为单位分散突围。虽然部分部队在突破了第三十九集团军的防线之后,再次会聚,但是每股部队的规模都不是很大,而且分散在整个战场上,所以组织空中救援行动的难度很大,几乎占用了美日联军的全部指挥资源。

不管怎么说,把四万多美国大兵救出来才是最关键的事情。

发现大批美军直升机出现在战场上之后,罗耀武立即猜出了帕特里奇的意图,随即命令第三十九集团军放弃造甲城防线,协助第二十七集团军,全力追击溃逃的美军,尽量阻止美军乘直升机逃走。

这也是罗耀武在这场大规模反击战中下达的最后一道作战命令。

在两个主力集团军、四个新编集团军的全力追击下,美军的空中救援行动进行得并不顺利,很多分散突围的美军在救援到达之前就向东北军投降了。只不过,当时也有不少美国大兵借此逃了出去,而且主要是急需救治的伤员。

''

第八十三章 量力而为

第八十三章量力而为

不可否认,在e集团军溃散之后,罗耀武确实动过继续反击的念头。

当时,罗耀武至少向叶振邦提出了这个想法,即利用东北军掌握主动权的机会,调遣主力部队北上,围歼不知进退的c集团军。只不过,这仅仅是个想法而已,在与叶振邦分析了战场局势之后,罗耀武就不再想这个问题了。

以当时的情况,围歼c集团军不是办不到,而是难度太大、风险太大。

从当时的战场局面来说,如果要围歼c集团军,罗耀武至少得让第二十七集团军、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六十五集团军火速北上,协助第四十集团军作战。因为第四十集团军已经在天津北面的防线上消耗了几乎所有兵力,打到二月十七日的时候,该集团军还能作战的官兵只剩下了五千多人,而且个个带伤,协同作战的三个新编集团军的情况也很糟糕,剩下的战斗人员加起来还不足一万人。

可以说,如果不是c集团军无心继续进攻,而且第四十集团军得到了民兵与武装平民的全力支持,加上第十五集团军控制着补给线,恐怕在e集团军溃散之前,第四十集团军就将崩溃。

受此影响,在必要的时候,罗耀武还得让第十五集团军火速南下。

虽然对第十五集团军来说,南下不成问题。在指挥山区防御战的时候,黎卫东充分利用了熟悉地形环境的民兵与游击队,第十五集团军只起到了支撑作用,战斗损失并不大,官兵的精神状态也非常理想。但是其他几个集团军的状态就很不理想了,南面的三个主力集团军均已疲惫不堪,几乎所有官兵都是靠意志在支撑。比如在e集团军溃散后,很多第三十九集团军的官兵直接倒在战壕里昏睡了过去,搞得在罗耀武下达了追击命令之后,战地指挥官不得不用鸣枪报警的方法把士兵唤醒。

不管怎么人,人的精力与体力都是有限的,铁打的兵都需要休息。

可以说,让部队始终在极限状态下作战,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这不但会增大部队的战斗伤亡,还会对官兵的士气产生影响。

更重要的是,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件很不划算的事情。

要知道,补充给东北军的第一批主战装备已经在十七日上午到达保定,最多半天之后就能送到北京与天津。按照刘诚志在最高统帅部得到的答复,只需要半个月,东北军就能够获得让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六十五集团军恢复战斗力的全部主战装备。事实上,东北军所能获得的主战装备要多得多,主要是补充给东北军大多囤积在山西,只要铁路线打通,就能快速运往北京。

也就是说,如果在这个时候让主力集团军就地休整,半个月之后,两个最有突击能力的主力集团军就能恢复战斗力,再过半个月,其他五个主力集团军也能恢复部分战斗力。如此一来,一个月之后,东北军就将获得客观的战略反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