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 (第1/4页)

行销总监认真分析道:“青瓷科技已经声明了游戏的发布时间,九月三十日发售。等他的游戏发布,我们再推出游戏就很被动了。所以要抢在他们前面发布游戏,加上提前铺货等等,我们只有两个月的制作时间!”

“之前一个月什么东西都没做出来,两个月来得及么?”付辉也不傻的,当然知道两个月一眨眼就过去了,怎么可能作出一款游戏来。

“我们不能从头制作了。你不是收购了九个小型游戏公司么?他们开发的产品也在我们手上。有现成的东西干嘛不用,改成能玩的游戏就行了。”行销总监说。

“可是那些游戏的质量……远远比不上《狂潮》,也肯定无法和《我的抗日》竞争啊!”付辉其实还真打算做出一款在质量上,可以和《我的抗日》竞争的游戏出来。

“你还是年轻啊,质量高不代表卖得好。龙游国际代理的那么多国外品牌,质量都不算顶尖,但卖得却很好。卖东西,还是得看宣传。正好青瓷科技吊起了玩家的胃口,我们再宣传我们的游戏,只要能在九月三十日之前推向市场,那么一定能够大卖的。”行销总监根据自己十多年的行销经验说。

他的经验告诉他,产品必须这么做。现在时间有限,只要质量还算过得去就行。剩下的就是跑渠道、搞宣传了。利用玩家对《我的抗日》产生期待的东风,坑一把钱就走。

至于后果……那是什么东西?行销总监只要让这款游戏大卖就行,就证明了自己的管理能力,并且可以得到老板的重视,说不定很快就可以挤入决策层。

游戏产业会不会受伤、玩家会不会失望,谁管?

第八十一章一波三折

整个六月份。李明完成了《我的抗日》中最为重要的击杀特效。周毅也没闲着,带着一帮大鼻子,将序章的一张地图、第一章的三张地图作出了轮廓。而轲编剧则鼓捣出序章的剧本来。

序章的背景是中苏之间的“中东路战役”,主要是作为教学关存在的。王不负原本打算简简单单就过渡到正式的第一章。但轲编剧不干,找王不负问,能不能让他负责编专门的序章剧本。

王不负当然答应,但要求不能编得又臭又长,剧情时间必须限定于十分钟以内。

轲编剧大喜过望,这位编了一辈子的剧本,但都束手束脚,无法自由挥洒。终于能全力施为一次了,用心得不行。序章里面,十分钟的剧情居然做到了一波三折。

很多时候,人们用“一波三折”来表现文艺作品剧情的精美,但大多数都是形容词。真正实打实地做到“三个转折”是很困难的。轲编剧是老牌科班出生,死扣住这一波三折,要在十分钟内,让主角的情绪和境遇转变三次。

于是,开始的山路上,十五岁的主角背着猎物,和爷爷一起进城。因为主角有喜欢的女孩,想赚大钱后娶她。所以想要向爷爷学习枪法,好到中原投靠军阀赚大钱。而爷爷却不愿意教他。这个时候,主角非常的埋怨爷爷。

接着,两人进了城,卖掉了猎物。然后爷爷带着主角,找上了主角喜欢的女孩家提亲,问用只熊作为聘礼可不可以,而女孩的家长答应了。主角不再埋怨爷爷,也不再渴望去中原参战,开始期待日后的新婚生活。

最后,爷爷为了猎熊,开始教主角猎手的技能,这时向玩家介绍游戏中的升级机制。紧接着,苏联军队的炮火却轰向了城市。混乱之中,爷爷死去,主角满腔怒火,击毙了一位苏军军官。

当序章结束的时候,主角已经见识到了战争的残酷,不再对打仗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轲编剧还在序章留了个扣子,准备再在第一章开始前,“一波三折”地让主角完成从猎户到战士的转变。

王不负看到剧本,简直惊呆了。就一个教学关而已,至于不至于弄这么多转折啊?

轲编剧却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说:“你这个游戏由一个主角跨越二十五年的岁月。他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总应该介绍吧?正好有序章存在,你用来介绍玩法,我来介绍性格。两全其美。”

“……”王不负觉得也确实是那么一回事。而且这剧本里,一波三折的叙事方法比平铺直叙要精彩许多。主角从想要打仗,变成想要和喜欢的女孩子平静生活,再到认知战争的残酷,心理变化确实让人动容。

他知道,老一辈的编剧家有自己理解。这种理论传承自中国古典文艺作品,核心就是“一波三折、起承转合”。和欧美剧作家的理论相近,但在节奏上有明显的差异。

“这么复杂的剧情能压缩到十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