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1/4页)

泥巴的小屁孩。

仅仅5年的时间,希特勒把德国从战争赔款的沼泽地中带领出来,并且摆脱了欧美大多数国家还在持续甚至日益严峻的经济大萧条,同时更是实现了经济逆生长。这样的一个天才,这样的一位伟大的领袖怎么会不受人爱戴和尊敬?如果我们能回到1939年,我想我们也会加入到追捧希特勒的年轻人当中去,因为是他让这个日耳曼民族重新站立起来,是他带领国家从泥淖中走向富强,当然,前提我们是德国人。

试想一下,那响彻云霄的欢呼,如林屹立的手臂,气势恢宏的建筑,健美如神的运动员,这些无一不暗示着志在天下的实力和霸气。了解到这些我们就不会对人们为何会如此的信赖和爱戴甚至是无比地崇拜希特勒而感到莫名其妙和吃惊了,因为他让所有的人有饭吃,有工作做,他让家庭还是家庭,他让妻子还是妻子,他让父母还可以读晨报喝牛奶,他让孩子可以快乐地玩耍。

此时的希特勒个人威望已然达到了顶峰,这也确实是他的丰功伟绩,他这时不用再像以前一样进行激情昂扬的演讲,只需要在公共场合露个脸,摆摆那典型的举手礼,就已经有成千上万的民众和青少年如痴如醉一般迷恋这个神一样的人物。所以德国人对纳粹的选择以及信任和支持,并不是今天所谓的正统历史当中所记载的是建立在洗脑和欺骗上的。这话听起来其实很滑稽,就算希特勒有再大的能耐,他怎么能让全德国的人民来支持他,谁可能有这么大的能力欺瞒整个国家的人?实则是,希特勒带领纳粹拯救经济危机下的德国的表现以及德国老百姓得到的实实在在的经济实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实在的东西,远比那些宣传更具说服力。

——希特勒是治国天才,经济天才,毋容置疑。

哪么希特勒在军事上呢?是天才还是庸才呢?

有人说希特勒是战争天才,有人说希特勒是战争庸才,其实在都是局外人的猜测,古德里安元帅在自己的回忆录里面,就对希特勒做了详细的点评,古德里安认为希特勒不是战争天才,他有一定的突发奇想的战争天赋,但希特勒并没有统筹全局的战略眼光,而且还常常插手前线军务,造成前线将领不知所措。

【说明:这三章暂时没有出现主角,绝不是作者把主角忘记,因为本书既然叫元首的愤怒,哪么分析希特勒就是必然,希特勒是本书绕不开的话题。求各种德粉收藏支持,兄弟们给力顶起啊!!!】

第三十章 希特勒是天才还是庸才(下)

【第四更,稍后五更,求收藏,求推荐,求书评。】

最主要是希特勒喜欢紧紧地抓住军权不放手,从而错失了一些极为有统领全局的将帅,比如闪电战的发明者古德里安元帅就是其中一位,因为希特勒不愿放弃对国家武装力量的控制,古德里安始终没能座上德国国防军总司令的位置,就连总参谋长的位置都没有当上,最后还被安排到预备役里面任职,这是多么可悲的意见事情。德国最终因为希特勒的权力**而被送进了地狱。

事实胜于雄辩;古德里安的亲身经历足以说明一切——

在古德里安被任命为顿河集团军群总司令之后,使古德里安第一次直接受到了希特勒的指挥,因为他正在兼任着三军统帅和陆军总司令的职务。直到现在,古德里安才亲自有机会看到他除了国家元首的职务以外,又怎样去尝试执行一个战争中最高统帅的任务,在过去古德里安一直都感觉到他对于军事决定的影响,最多只不过是间接的和遥远的而已。因为凡是有关作战的一切事件,都是受到严格保密的限制。所以古德里安自己很难作任何确实的判断。

在波兰战役中,古德里安们不感觉到希特勒对于陆军领导权的干涉。当他两次视察伦德斯特元帅的集团军群总部时,他对于古德里安们的情况解释,都很同情的加以听取,并且也同意古德里安们的意图而毫无加以干涉的打算。

至于说到挪威的占领,局外人对于这个计划始终是莫测高深的,希特勒对于西线攻势的态度在以前早已详细讨论过。在这个事件上,他完全越过了陆军总部,这固然很令人感到骇异和不满,不过他的基本观念,认为解决之道必须是攻势的,若从军事观点来看却是一点都不错,尽管他原定的时间并不妥当。诚然,他所拟定的计划大纲不可能产生完全解决,理由古德里安早已分析过了。在那个阶段中,他可能并不曾想到会获得那样伟大的战果。不过当A集团军群的计划使他能有这种机会时,他马上就抓着了这个观念,并且自己去适应它——尽管因为害怕冒险曾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