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2/4页)

每剪到关键的时刻,王启年和杜杰头上都捏了一把冷汗,生怕剪辑师把镜头给剪坏了。

一开始的剪辑,是大刀阔斧的剪!

到了后来,就越来越精细!

越到后面,越是关键……

这个过程,王启年联想到了昂贵的玉石、翡翠的雕塑,很多天价的玉器和翡翠,让那些技艺精湛的师傅进行加工。

加工的好,可以锦上添花,让其价值在原料的基础上有着更高的增幅。但假若是稍微出现了操作失误,往往可能让一块天价的玉石翡翠,大幅度的贬值。

剪辑也是这种精细操作的手艺,剪辑师对镜头的剪辑,已经不仅仅是精确到秒,而是“帧”。

人们在电视上、电脑上、电影院看到的电影、动漫,肉眼看起来画面是动态的,但其实每一秒的镜头,都是由一帧帧的静态画面组成。

一般的电影和电视剧,每秒一般是24帧画面。帧数越高,电影越清晰,越不容易被观众觉得是一幅幅的画。一些高清的电影,可能采取48帧,甚至是60帧的画面。

而一些动画片,比tv动漫,一般是采用12帧的方式,来偷工减料。12帧这个办法,是日本动漫界当年的创举,已经很省钱了。帧数再少,观众就越发感觉到,这是一幅幅的画,而不是动画了。

国内的动漫行业,有的为了节约成本,更偷工减料的把动漫的帧数搞的低于12帧,每秒仅五、六帧这种挑战观众下限的事情,也能做的出来。

当然了,这些都扯远了。

总之,王启年参与剪辑过程,情绪一直在不断的变化。经常因为某一段镜头剪的好,让镜头观赏性大增而振奋。

也有时候,剪辑师的失误,让他觉得差点接受不了。

当然了,剪辑师经验老道的好处在于,即使有时候剪错了,他也会按照经验想办法弥补,有时候,甚至错有错着,改过来的镜头看起来更有艺术感。

经过两周的剪辑工作,电影的剪辑工作是做出来了!

而与剪辑师张师傅的合作过程中,王启年感觉到张师傅的理论水平,是不如学校的教授的,但他的手艺,真是绝活!

“张大爷,我服了你,你是大爷,你是老师,我要拜你做师傅!”王启年深刻的认识的剪辑师的力量,有点不要脸的拜师。

杜杰学摄影的,学点剪辑也不是坏事,顿时,也做出拜师。

剪辑师张大爷虽然有点得意,但也却故作淡定说:“剪辑不是那么好学的!另外,别以为拜师,今后找我剪片子就能优惠,那是没门的!”

“师傅,您收下咱,只会有孝敬,哪会要您吃亏呢?”王启年这完全是不要脸的节奏。拜师的目的,其实不单纯。

这么牛逼的剪辑师,若是拜师了,将来不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能获得师傅长期的技术支持?

第五十六章 配音和看片

剪辑工作弯沉,电影的后期配音工作,也需要重新来一遍。

演的时候,虽然也有录音,但音效并不是最佳。再加上剪辑之后,原本的配音对话变形了,已经不能再用了。

所以,王启年又把演员全部召回,让他们拿着剧本念台词,重新来配音。

这倒不是王启年觉得演员配音比请专业的配音演员好,而是因为——没钱了!

请原版人马来配合后期制作,这也是大家的义务,不要另外给钱。

但若是雇佣配音演员,那就要额外付钱了。

看起来后期的配音,仅的拿着剧本念,比演的时候背台词轻松多了。

但王启年对大家要求很高,要求念台词要投入感情、契合氛围,不能生硬的像读语文课本一般读。

现在中国电影,把配音当做无所谓,搞的马马虎虎。甚至,一些大片连巨星和特效都舍得花钱,但却在配音、配乐等方面,显得敷衍了事,配音成为了最弱环节,这往往让王启年觉得很惋惜。

一些进口片,翻译和配音,都经常让人很囧。这渣翻译,还不如后来网络上的一些字幕组的翻译。至于配音,那股子浓浓的翻译腔,更让人觉得无语。

影视和动漫作品的配音,绝对不可马虎,因为,这也是观众对作品质量体验的一部分。配的好,可以让人印象大好,配的渣技术片子不错也让人觉得倒胃口。

像日本的很多动漫,成本并不是很高,但配音、配乐方面绝对是一绝。经常有一些渣动漫,活生生的被优质的配音,将质量提高了几个档次。这就是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