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部分 (第1/4页)

胶水是山东半岛上一条主要河流,发源于半岛南部的丘陵山区,蜿蜒向北流去,最后注入渤海。

高密县位于胶水上游,这一段河流并不宽,只有数十丈,和下游相比至少窄了一半,不过水流却十分湍急,渡河十分困难,郑挺下令烧毁浮桥后,隋军再想渡过胶水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不过张须陀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他选择冬天攻打孟让,进入冬季后,胶水流量一天天减少,不再像夏天时那样水流湍急,如果能找到船只,那就能顺利搭建浮桥渡过胶水。

就在张须陀大军抵达高密县的同时,孟让便在高密县对岸部署了近两万大军,严密监视对岸的隋军,严正以待,防御隋军渡过胶水,这条水流湍急的河流成为了孟让的第二道防御线。

要突破这条河道防御线,隋军只有一个办法。(未完待续……)

第0171章 强渡胶水(上)

房间内,十几名大将济济一堂,张须陀铺开一张十分详细地图,用木杆指着胶西县周围地形对众人道:“胶西县四周山地丘陵多,平地少,不利于两军摆开战场大规模作战,而且贼军战斗力较弱,孟让也不会和我们打阵地战,我估计他会坚守城池,以城池为依托和我们激战,最后等我们粮尽撤军。”

为了攻打孟让,张须陀策划了近一年,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包括探查高密县的开城时间,包括敌军在胶水的防御部署,以及攻打胶西县的各种策略等等。

正是这些细致的准备,才使得张铉能率军一举夺取高密县,这一点,张铉已经深深体会到了。

他注视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各种注解,敌人军队人数,训练程度,武器装备,粮草物资,地形分布,渡河地点等等,都有详细的记录,让张铉体会到了张须陀的作战风格,张须陀被称为隋末战神,绝非偶然。

“如何攻打城池下一步再考虑,现在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渡过胶水?各位有什么好的建议?”

牙将费青奴躬身道:“大帅,四周林木茂盛,可以伐木为筏,制作浮桥,趁夜间部署浮桥渡河。”

“伐木为筏这个办法不错,但孟让应该吸取了丢失高密县的教训,我们稍有动静,他们就会立刻发现,到时一场恶战,我们会陷入被动,将死伤惨重,所以还得想一个补充的办法。”

张须陀话音刚落,张铉便笑道:“大帅不是已经有应对之策了吗?”

张须陀一怔,他顺张铉的目光望去,只见在自己地图上距离高密县约数十里外的北方有一处标注,‘此处可渡河!’

“张将军好眼力啊!”

张须陀笑了起来。“不错,那就是我的想法,我只是希望还有更好的方案。”

“大帅这个方案就是最好的方案。”

张铉走上前,躬身施礼道:“卑职愿率本部北上渡河!”

张须陀又看了看众人,其余大将都沉默了,张须陀缓缓点头。“既然大家都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案,那就采纳它!”

入夜,在沉沉夜幕的掩护下,张铉的三千军队正沿着胶水疾速向北行军,贼军封锁了高密县对岸二十里内的渡河点,他们只能另辟蹊径,寻找新的渡河之处。

胶水两岸大多为低缓丘陵,大多为谷宽坡缓的波状丘陵,中间夹杂着大片田地。行军道路并不艰难,一个半时辰后,他们已行军近五十里。

“将军,渡河点就在前面!”

给张铉带路之人是隋军的一名斥候校尉,在一个月前,他便奉命率领五十名斥候在胶水沿途寻找渡河之处,他们找到了一处最好的渡河点,使张铉不用临时抓瞎寻找。

“到了!”

斥候校尉指着前方一座丘陵山脚道:“就是这里!”

张铉打量了一下四周。四周都是茂密的森林,一座不大的小山丘隔断了他们的去路。需要绕过山丘或者直接越过山丘才能继续行军,这里应该就是张须陀地图上的标识之处。

山丘脚下是一片平坦的开阔地,河道正好在这里转弯,原本湍急的河水在这里变得平缓,确实是一处渡河的良地。

“对岸有没有贼军巡哨?”张铉问道。

斥候校尉点点头,“准确地说不是巡哨。而是两座烽燧,一座在南下五里处的丘陵上,另一座则在十里处,各有十名士兵,主要就是为了监视我们是否会从北面杀来。同样,南面也有两座烽燧,这四座烽燧一年前就建成了。”

张铉不由暗暗点头,难怪张须陀说这个孟让十分狡猾,看来不光是狡猾,而且考虑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