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部分 (第1/4页)

县附近探查消息。

第三天上午,孙宣雅又一次来到城墙上,远远眺望北方,他极为想知道现在蒙阴堡的情况。

这时,一名亲兵低声道:“大王的侄子不是从蒙阴堡逃过来吗?是否可以问问他。”

一句话提醒了孙宣雅,他沉吟片刻,立刻吩咐道:“去把他找来见我!”

亲兵飞奔而去,不多时便将孙英带了上来。或许是吃好睡好的缘故,孙英脸上的气色比前天好了很多,孙宣雅看了他一眼笑问道:“食宿还满意吧?”

“多谢三叔安排,小侄很满意,只是小侄闲不住,想替三叔做点事。”

孙宣雅知道他是在问自己要官了,便淡淡一笑道:“做事先不急,把身体养好。有你的事情做。”

“小侄遵命!”

孙宣雅话题一转又问道:“我记得你说自己是从蒙阴堡逃出来,是吗?”

“回禀三叔。蒙阴堡戒备森严,小侄哪里逃得出,小侄是当骡夫送粮食,返回东安县的半路逃掉。”

“这么说,你进过蒙阴堡?”

“小侄在蒙阴堡内呆了两天,主要是搬运粮食入仓库。”

“那蒙阴堡内有多少士兵。你知道吗?”孙宣雅不露声色问道。

“具体多少小侄不知道,不过看样子也就千把人左右。”

“什么?”

孙宣雅吃了一惊,他有点沉不住气问道:“你没搞错吧!怎么可能只有千人,应该三千军队才对。”

“三叔,小侄也当过兵。三千人和一千人小侄分得清楚,城堡就这么大,住三千人很拥挤了,但城堡守军真不多,只有千人,小侄敢担保。”

旁边,孙宣雅的兄弟孙志安也忍不住道:“阿英,我来问你,蒙阴堡的主将是谁?”

“回禀四叔,好像姓李,很年轻,叫李什么,我有点忘了。”

“李寿节?”

“对!对!就这个名字。”

孙宣雅兄弟对望一眼,两人眼中都十分疑惑,如果是李寿节是主将,那尉迟恭呢?

当然,如果是以李寿节为主将,只有一千军队驻守蒙阴堡那就很正常了,但孙宣雅记得很清楚,十天前还发现尉迟恭在蒙阴堡城头上巡视,现在孙英居然说他不在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孙英在故意欺骗自己?

孙宣雅心中有些不悦,摆摆手道:“你先下去吧!”

“小侄告辞!”

孙英下去了,孙宣雅望着孙英背影恨恨道:“这小子是在胡说八道!”

孙志安却犹豫一下道:“大哥,或许他没有胡说。”

“你你为什么这样说?”

“大哥忘了吗?有两天我们没有探子在蒙阴堡,或许就是那两天蒙阴堡的兵力发生了变化。”

“这怎么可能?”

“可如果是真的呢?”

孙宣雅有点动心了,如果真是这样,他倒可以大举进攻蒙阴堡,把蒙阴堡夺过来,但孙宣雅又不敢轻易出兵,生怕是张铉的陷阱,他竟一时沉吟不语。

这时,孙志安小声道:“大哥,我考虑过,其实我们可以派人爬到山顶,在山顶或许能看到蒙阴堡内的情况。”

孙宣雅猛地一怕脑门,自己真是糊涂,竟然忘记了蒙阴堡是位于山腰,他们确实是可以爬到山顶上去探查堡内的情况。

“你的提议很好,立刻派人上山!”

........

正如孙英的描述,蒙阴堡的驻军已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人数只有千余人,驻守城堡的大将也由尉迟恭改为李寿节,三千人可以使城堡固若金汤,但只有一千人防守却多少有些吃力,这一点,隋军心知肚明,孙宣雅也同样清楚。

所以当孙宣雅听说城堡只有一千人防守时,他着实心动了,蒙阴堡距离费县只有八十里,可以说是悬在费县头顶上的一把利剑,是插在他们后背的毒刺,也是隋军大举南攻的根基。

如果拔掉这根毒刺,隋军南征的军粮及物资供应将变得十分吃力,也就无法进行长期作战,只要孙宣雅坚守城池,隋军将不战自败。

所以蒙阴堡是隋军南征一颗最关键的棋子,无论对隋军还是孙宣雅都至关重要。

清晨,隋军和往常一样坚守城堡,主将李寿节正在仓库内盘点粮食,近一个月的运输,蒙阴堡的粮仓内已经有一万石粮食,这足以支撑一万隋军两个月的作战,另外还有一万副兵甲以及盐、油、肉干、鱼干等等物资。

这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