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部分 (第1/4页)

伤��砗笤傧虺な坊惚ā�

虽然暂时无法实任录事参军,但李清明也异常欢喜,连主帅的大舅子卢庆元都没有被提升,唯独自己提升了。

论门第,大家都差不多;论后台,裴家要硬得多;论贡献,他们李家远不如黄家;论关系,卢家则属于外戚。

无论后台、关系、贡献,他李清明什么都比不上,但他却被提升了,只能说他的能力比其他人更强,得到了主帅张铉的认可。

事实上也是这样,裴行俨打仗还可以,但处理军务却一塌糊涂,多亏李清明这个骑曹参军事,把骑兵军务整理得井井有条,为骑兵迅速融合进青州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清明还创立了一套骑兵军务制度,就算他不当骑曹,其他人接手,也能迅速运转起来。

不过李清明却不知道,张铉真正欣赏他的一点:认真,万事皆困难,唯认真可破,张铉一直对江都情报运作不太满意,尤其今年是大业十三年,张铉一点不敢大意,便将做事最认真的李清明派到了江都,主管江都情报。

青州在江都的情报署对外叫做渤海商行,专做海货买卖,这是他们的掩饰身份。

情报署成员约三百余人,分布在江淮、江南各郡,但真正知道渤海商行的骨干却不到十人,他们都是各郡的小头目。

内堂上,李清明正在和九名下属进行上任前的训话。

“我在青州军中的职务大家心里都应该有数,我被到江都来主事,是因为今年非同寻常,我出发之前大帅再三告诫,今年将会是大隋所有矛盾集中爆发的一年,想必大家也有体会。

所以今年江都的情报至关重要,大帅特地批准了八千两黄金给我们作为获取情报的费用,由此可见大帅对江都的重视。

下面我要说说几个重大的改变,把江淮、江南各地的骨干全部调到江都,使江都的情报探子不少于两百人,过去只有三十人,实在太少了。

同时我们在江都的情报点要增加四倍,达到二十个,另外设置情报整理职务,由四人专门担任,直接向我汇报。

其次情报线要职能清晰,分成官场、军方、在野和民间四条线,每条线各司其责,第三,要施行情报奖励制度

在李清明大刀阔斧的改革下,江都情报点由过去的混沌状态变得异常条理清晰,规章制度森严,同时调动了所有人积极性,情报事务发生了质的改变。

很快,第一条极有价值的重要情报便迅速传向北海郡,武川府已在江都秘密筹划政变,政变谋划负责人是中书舍人元敏。(未完待续。)

第549章 马粮交易(下)

半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这天清晨,一艘三百石的小船缓缓停泊胡逗洲南面,胡逗洲是一座由泥沙堆积而成的大岛,方圆数十里,岛上长满了森林和杂草,在最东面还有一座十几户人家的小渔村,除此之外荒无人烟。

这艘小船是江南会的探船,也就是看看青州货船有没有按时到来,小船上几名探子在南面看了半晌,没有看见青州船只,又继续向东行驶,约走出十几里,便到了胡逗洲最东面,前面便是无边无际的大海,但这时,一名探子指北面大喊:“在那里!”

众人回头,只见北面赫然停泊着九艘巨大横洋舟,沿着胡逗洲一字排开,蔚为壮观。

小船连忙驶上前,靠近了巨船,为首探子大喊:“我们是江宁沈公派来!”

喊了几声,从大船上抛下一副软梯,为首探子连忙爬了上去,不多时,也被带到一名身材瘦高的年轻文官面前,为首探子见过他,正是曾经去过江宁的李参军。

他连忙躬身行礼,“参见李参军!”

李清明冷冷道:“说好今天交易,为何现在还不来?”

“启禀李参军,我们船队速度稍慢,现已过了江阴,最多一个时辰便可抵达这里,沈公让我先来通报一声,请李参军稍等。”

李清明点点头,“幸亏没有约定具体时辰,否则我就调头走了,速去告诉你们沈公,我再等他半日,中午不到,我就调头回去。”

“一定会来!一定会来!”

探子首领一迭声答应,便匆匆告辞。驾着小船向长江内驶去。

这时,一名将领慢慢走到李清明身边问道:“李参军觉得他们会来吗?”

“当然会来!”

李清明冷笑一声,“除了我们,还有谁能提供战马给他们?”

时间又过了一个时辰,这时,一艘隋军快船从北面疾速驶来。在横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