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部分 (第1/4页)

韦云起沉吟一下道:“微臣考虑,殿下打算提拔李春应该是为了推广工学,如果是这样,出任军器监令、将作监令或者就像裴相国所言,出任雄郡太守,这样我觉得更合适,但如果殿下觉得因为他立功,应该有所奖励而提拔为工部尚书,那我认为就大可不必了,殿下完全可以赐爵位,这更符合军功之赏,殿下三思!”

韦云起丝毫不提工部尚书,但他的意思却明明白白,他也同样反对李春出任工部尚书。

如果说苏、裴二人还带有前朝的某种偏见,张铉可以不听,但韦云起却是和他一起奋斗创业,是最了解他,最让他信赖的心腹,现在连韦云起也反对,张铉就不得不慎重考虑自己所做的决定了。

张铉无奈,只得点点头道:“好吧!新人选我再考虑考虑,你们也可以草拟几个方案,看看工部和工部谁担任尚书更合适一点。”

苏威和裴矩见张铉终于让步,他们两人心中大喜,任命尚书是摄政王的权力,他们不能干涉,但他们也不希望张铉破坏官场规则,好在张铉虚怀若谷,接受了他们劝谏,这让苏威和裴矩心中暗暗松了口气。

这时,苏威捋须笑道:“微臣倒有一个方案,殿下可以考虑一下。”

“相国请说!”

“殿下既然打算让卢倬出任江都太守,那是不是可以让陈棱来出任礼部尚书,凭陈棱的资历是足够了,其次关于工部尚书人选,微臣推荐洛阳的相国卢楚,当然他现在还没有来,但老臣觉得他比李春更适合出任此职。”

裴矩心中暗骂,让卢楚来出任工部尚书也是他的想法,很显然,朝廷中枢中不能没有河北士族的代表,卢楚便是最合适不过,不料苏威却抢先一步,将他的想法夺走了。

裴矩连忙道:“殿下,老臣也是想建议卢楚为工部尚书,这样可以安抚河北士族的不满,不过让陈棱放弃兵权,他未必肯答应。”

苏威笑道:“这只是给他的选择,既然我们要和长安争夺江都,那诚意就要做足,拿出礼部尚书之位,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诚意。”

张铉点了点头,江都的归宿不能再拖下去了,陈棱的态度始终模棱两可,那是因为他们准备胡萝卜太多,而没有准备大棒的缘故。(未完待续。)

第739章 兵出东海

苏、裴两位相国告辞而去,韦云起却留了下来,张铉负手站在窗前,注视着远处的正在修建的中都塔,韦云起明白张铉留下自己的原因,他坦率地说道:“微臣完全能理解殿下想重用李春的原因,想大力发展手工业,尤其造纸、印版,扩大文学的传播,建立官学,逐步削弱豪门士族的基础,但微臣想说,殿下想法很好,但重用李春的时机确实还不成熟。”

“为什么?”张铉没有转身,冷冷地问道。

“殿下免去了两名尚书,谁都知道这是针对河北士族,已经在朝野引发巨大的震动了,河北士族人人自危,这个时候还是应该以稳住官场为主,如果再重用李春,中都的官场会大乱,殿下在朝廷的基础还并不牢靠,微臣担心中都官场的人心会散,最后只会便宜了李渊。”

沉默片刻,张铉缓缓点头,“你说得对,有外敌在,不可过于变更制度,引发动荡,也罢,李春颇擅长治水,我任命他为都水监令,这个苦差事相信没有人会和他争。”

韦云起笑道:“这就对了,从五品侍郎升为正四品寺监主官,也算是一个很大的提拔,但总比直接升为从三品尚书要好得多。”

张铉不想再提此事,又回头道:“卢庆元出任礼部侍郎的任命取消吧!让他继续担任涿郡郡丞。”

这却是妻子卢清请求,理由是她兄长缺乏州县历练,不懂民间疾苦,让他普通民众多打交道,有利于兄长人生阅历的积累,而且这也是他们父亲卢倬的一再要求,张铉能理解卢倬的长远打算,他便答应了妻子,让卢庆元继续出任涿郡郡丞。

韦云起点点头,“微臣明白了,他现在还没有办入职手续,新涿郡郡丞也没有任命,此事很简单,也不用下牒文,让他直接回涿郡就是了。”

“那就好,还有什么事吗?”张铉问道。

“微臣还有一事。”

韦云起压低声音道:“现在中都大街小巷都在议论,殿下姓张不姓杨,再继续维持隋朝不太合适,也没有必要,殿下,我们是不是该改国号了?”

张铉摇摇头,“这件事时机还不成熟,正如你刚才所言,我在朝廷的基础还并不牢靠,李渊还在一旁虎视眈眈,等天下大势已定,我们再慢慢讨论此事不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