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部分 (第1/4页)

这件事也容易达成共识,而且大家安置灾民经验丰富,也得到了众人的一致支持。

这时,张铉又说出了第三件事,“第三件事是我想和唐朝谈判,双方罢兵一年,防止我们在抗击突厥之时,唐军从后面捅我们一刀子,至于怎么妥协,就看双方谈判的情况了。”

崔君肃的出使确定了突厥将在明年开春大举南侵,北隋随即开始了大规模的备战,首先是上千艘五百石货船开始从涿郡的潞水仓将粮食兵甲等战略物资运送到涿郡西北部的怀戎县,也就是后世的北京官厅水库一带。

这一段距离长达三百里左右,还可以行船,再向西走就需要进行疏通河道了,这样一来,怀戎小县便成了物资转运的中转站,大量的战略物资便暂时囤积在这里。

与此同时,北隋朝廷和地方官府开始在幽州和辽东各地招募大型雪橇,这是幽州辽东一带冬天运货的运输工具,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非常普遍,募集一万副畜力雪橇基本上没有问题。

另外,朝廷又从各地调拨三百名精干官员以及两千名太学士子赶赴太谷郡,涿郡驻军已经在易县开始搭建帐篷营,准备接收并北三郡的移民。

就在北隋朝廷进行大规模备战的同时,太尉裴矩作为张铉派出的特使,前往长安和唐朝进行停战谈判。

......

裴矩虽然不再担任相国,失去了议政的权力,但他的政治地位却得到进一步提升,成为北隋唯一的三公,地位仅次于摄政王张铉之下,这便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妥协,交出权力,获得地位。

虽然裴矩失去了权力,但他的影响力依然在,一些朝廷政务如果他坚决反对,朝廷决策时还是要考虑他的意见。

不过领教了张铉的手腕后,裴矩变得沉默了,不会轻易实施他对政局的影响力,更重要一个原因是张铉承诺了他,十年之内,会提拔他孙子裴弘入相,虽然君无戏言,但也要看他自己是否明白事理,不该说的话整天到处宣扬,换哪个皇帝都不会记得什么承诺。

“裴公,我们这次谈判唐廷事先知道吗?”

说话的是副使温彦博,温彦博现任礼部侍郎,这次出使,张铉考虑到裴矩年事已高,长时间的谈判恐怕体力承受不住,然思维敏锐,才能出众的温彦博为副手,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眼看离长安城已不到十里,可清晰地看见巨龙般的城墙,但唐廷似乎什么反应都没有,令温彦博心中生出一丝疑虑。

裴矩坐在马车内,他看了一眼护卫他们的唐军骑兵,微微笑道:“放心吧!李渊什么都知道。”

话音刚落,只见从城门内奔出一队人马,很快便奔至隋使面前,为首之人便是唐朝相国陈叔达,陈叔达翻身下马,在马车内的裴矩拱手施礼道:“裴公,多年未见了!”

裴矩早年曾在陈朝为官,而陈叔达是后主陈叔宝之弟,两人关系十分密切,不过他比裴矩小十岁,所以他主动上前行礼。

裴矩回礼笑道:“子聪请上车一叙!”

陈叔达和后面一辆车的温彦博打了招呼,便上了裴矩的马车。

两人在马车内相对而坐,裴矩笑道:“我刚才还在怀念一些长安的老朋友,第一个就想到了子聪,冥冥中果然自有天意。”

两人大笑,马车缓缓启动,向城内驶去。

进城门洞时,光线顿时变黑了,陈叔达压低声音道:“听说裴公转任太尉了,这是为什么?”

裴矩淡淡一笑,“北隋人才辈出,我们这些老人年事已高,精力又不够,需要给年轻人让让位子。”

“但苏相国可还在位。”

陈叔达的言外之意就是说,苏威年纪更大,他却还在相位,给年轻人让位子的理由似乎说不过去。

裴矩怎么可能把真实原因告诉陈叔达,这不是陈叔达在问,而是李渊在问,他笑了笑道:“不可能两个人都同时退下去,须留一个资历老,经验足的老相国带带他们,苏相国显然比我更合适,不过苏相国恐怕也干不了几年了,他的身体也一年比一年糟糕。”

陈叔达没有问到真实原因,心中有些悻然,他只得岔开话题道:“我还听说朝廷百官请齐王登基,但齐王还是婉拒了,这又是什么缘故?”

裴矩笑道:“其实你应该想得到,齐王可不像贵天子那样家族庞大,子侄众多,可以由子侄族人分别掌军权,齐王出身贫寒,族人死在战乱之中,儿子又年幼,他如果登基,那谁来掌军权?”

陈叔达恍然,点点头道:“原来如此,齐王殿下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