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部分 (第1/4页)

万骑兵藏身霍山县的意图。”

刘文静也站出来表态了,“陛下,微臣完全赞成秦王殿下的分析,微臣也认为北隋军早已进行战备,杜伏威在江淮不会有任何收获,或许早已灭亡,所谓杜伏威扰乱江淮的种种传闻只是张铉的一种战略欺骗罢了,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放心实施东征,从李孝恭将军在彭泽县一无所获就可以看出,隋军对我们东征早有准备,现在局势对我们很不利,如果南郡、长沙郡和巴陵郡已失守,那么我们就一定要保住荆北,否则东征大军就无法撤回来了,会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尽管刘文静的一番话只能是事后诸葛亮,但他认为东征大军无法撤回的判断却引起了李渊的担忧,李渊沉思良久道:“那依刘相国的意思,我们该如何保住荆北?”

李渊没有问李世民,他知道李世民还是会引出屈突通的话题,他不想再谈这件事。

刘文静道:“微臣的想法和秦王殿下一样,就是增兵荆北。”

一旁的裴寂插口质问道:“请问刘相国,我们该怎么增兵?巴蜀空虚,从关中派兵过去至少要走半个月,刘相国认为还来得及吗?”

刘文静不慌不忙道:“关于增兵微臣有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就是打通南襄道,军队直接从南阳郡进入襄阳,这是最便利的办法,只是这样一来,我们就向王世充宣战了,在和隋军作战之际,我们不宜再树强敌,所以这个方案只能算下策,而第二个方案就是东征军队撤回荆北,直接走九江郡走陆路退回江夏郡,只是这样一来,我们就彻底失去荆南的十几个郡了,代价太大,所以这个方案也不完满,只能算中策,至于上策,微臣还没有想到。”

这时,一直没有机会发表见解的楚王李元吉道:“父皇,儿臣有个重要情报要先禀报,是关于王世充。”

由于李孝恭发来的鸽信中语焉不详,李渊并没有意识到东征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李元吉搞到的水军部署图有问题,他还以为是隋军将彭泽县的粮食物质先一步撤走,才导致李孝恭扑了个空。

所以李渊还没有把怒火迁到四子李元吉的身上,他当即问道:“什么重要情报?”

“启禀父皇,北隋朝廷在前几天派使者前往洛阳,儿臣今天刚得到消息,王世充向南阳郡增兵三万,加上淅阳郡的三万驻军,南襄道的驻军已经有六万了。”

这个消息让众人都忽然反应过来,恐怕秦王李世民的判断是正确的,张铉真要攻打江夏了。

李世民当即立断道:“父皇,儿臣完全赞成刘相国的中策,时不我待,必须立刻将十万东征大军撤回江夏郡,只要我们能保住荆北七郡,那么我们还有机会夺回荆南,否则荆北失守,我们在荆州就无立足之地了。”

李渊也知道形势危急,不容他们再慢慢讨论观望了,他便不再犹豫,当即下旨道:“火速传朕敕令,令李孝恭将军立刻率东征军撤回江夏郡。”(未完待续。)

第1059章 走露风声

将作监官房内,监令于筠正和十几名官员商议募集船匠之事,将作监主要负责工程维修以及管理工匠,同时也负责研究一些新型工具,北隋的将作监甚至还涉及武器开发。

因为夷道县战船被烧毁一事,于筠被李渊叫去狠狠训斥了一番,如果不是因为船匠迟迟不到位,夷道县的战船也不至于半年都没有动工修复,李渊便认为将作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大家都不要找借口了,我知道现在船匠很难找,但我们总不能对圣上说找不到造船匠,大家都想想办法吧!”

一旁少监姜余华叹口气道:“我们也在巴蜀和关陇招募船匠,也不是没有招到,但招到的船匠大都只会建造小船,像千石以上的大船基本上都不会建造,不会造当然也不会修,有时候光有图纸也不行,两个月前辈子把横洋舟的图纸给两名稍有经验的船匠看,他们都表示造不出,没有那种能力,圣上的心情我们能了解,但这个需要积累,几年十几年后,我们就能造大船了。”

“几年十几年,你在和我开玩笑吗?”

于筠不满地瞪了他一眼,又对众人道:“其他人再说说想法。”

这时,将作丞杨纹起身道:“天下的船匠都被北隋以高薪厚禄招揽,这是人人皆知之事,想必圣上也知道,其实卑职倒有一个变通之策,不知使君是否想听一听。”

“你说就是了。”

杨纹缓缓道:“其实战船不一定非要是千石以上大船,像快舟、哨船等等都是百石左右的小船,我们也不能说它们就不是战船,卑职的意思是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