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气派和威严,均是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只考策问;应试者自黎明入;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制策题目;时务策一道;题长五、六百字;所询一二事。殿试名义上也是由皇帝阅卷的,因此下面真正参加的阅卷的官员反而不叫阅卷了,而是称为读卷。由于殿试的成绩关系考生最终的名次,因此每份试卷都要经过全体读卷官的批阅。考生的成绩分为五等,分别用○、△、‵、│、╳五符号表示,读作圈、尖、点、直、叉。有时同一份试卷,不同的读卷官给的成绩可能相差悬殊,为此还要另派大臣进行察看。经此层层复阅之后,最后才由皇帝决定来考生的终生命运。 杨书生杨中直和李蟠回来后,杨天兰问怎么样了,两人皆答,出了一身的汗。 杨天兰问“见着皇帝了?” 杨中直和李蟠点头。 杨天兰问“万岁爷长什么样啊?”她很好奇,这个八岁登极,十二岁亲政的皇帝,究竞长什么样?是不是和画相一样呢?是不是满脸的白麻子呢?她虽然到了清朝,但是还是没有机会亲自看上一眼,这是罕事一件。 李蟠老实的回答“没看真切!”

杨天兰拍掌到“你不是去了吗?怎么没看真切的!”

李蟠答“一进去就跪在地上三呼万岁,连头都不敢抬。光远远的看见,御座上端坐着一个穿皇袍的而已。”

杨中直补充道“看到皇帝,早就紧张的不得了,哪还注意他长的什么样啊,谁敢盯着皇帝看啊!不要命了。不要说我们,听人说,在皇宫里住了一辈子的,没见过皇帝什么样的,大有人在。”

四月初,杨天兰将店名起为玲珑,十五那天,杨天兰的店开了张。开了张那天,八、九、十、十四阿哥都来捧了场,还带来了各个面上的一些亲贵大臣。试运行的时候,办的文会效果特别的好,文人们,新中的准官员们,都以此做为会友宴请的好地方,玲珑的生意是一开张就非常火,火到需要事先预约的地步。

殿试放榜那天,杨中直和李蟠都很早就起来了,在家里来回踱步,等消息。

很快,消息就来了,李蟠中了头名甲榜一甲一名(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庶吉士。杨中直也不错,在甲榜里挂倒数第二,虽做不成京官,必是要外放的,但放出去,也是一方父母,也是笑容满面。李蟠的表情最奇特,他愣了半点响后,马上大哭起来,跪地不起,先朝皇城方向磕了头,又朝南方磕了头,头磕的山响。

杨天兰倒不自在起来劝道“这时喜事,何必哭呢!”

李蟠在磕完后,又大礼向杨天兰跪下了,说谢谢照顾之恩,必是不忘怀的。

杨天兰倒是很不好意思起来,心道,不用谢,只记得给谢礼就好。

胤示唐请她过府去。

杨天兰见到胤示唐拍掌笑道“你知道吗,我家是个风水宝地哟,只住了两个书生,都考中了,哪个叫李蟠的中了头名甲榜一甲一名(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庶吉士了。另一个也是做一方父母的。”

胤示唐点头道“原本在会试时,李蟠是不出众的。皇阿玛看了他在《廷对制策》,到是赞赏有佳,他本来就生在黄河边,对河患了如指掌,他在《廷对制策》中说:“臣闻古今则无善治河之法,而止有导河之法。逆而治之,修防然,堵塞然,顾泛滥之性,能保其不涨乎?……。法莫若顺其就下而归之海,不得其归,为闸为堤,适激其怒也;为引为支,仅缓其势也;议刷议排,徒增其费也;为疏其下流,则其去也疾,去也疾则不至于或溢或溃,而莫可遏逆也……”

杨天兰抓抓头问道“你说他的这一段是什么意思啊!”

胤示唐笑道“还以为你很行的,这都不懂啊!”

杨天兰抗议道“你说的文皱皱的,又说那么快,哪听的过来嘛?”

胤示唐解释说“他是说啊,鲧治水失败,就是只知堵,不知疏;禹治水成功,就是疏防相济的原因。如果水能归海就让它归于海中,如果不能归于海中的就把他导入其他的河道中,建闸为堤的,反而不能制本。

杨天兰点头,这李蟠说的不过是早被大自然验证了的真理。不过李蟠提的到是务实之法,是个实在的人。

胤示唐拉过杨天兰的手道“你知道皇阿玛为什么亲点他为甲榜一甲一名(状元)吗?”

胤示唐拿手和杨天兰的手比了比;她的手好小;还不及他的一半大;这人这么小的身子;这么小的手;居然有这么可以孕涵这么大的力量。冷眼看她;从找房子;做装璜;到开业;一步步走来;一个女人独看做一家店;还管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