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部分 (第1/4页)

瞬簧俚纳痛停�饷吹牢蘩逋返内�橐怀觯�蠹一锶�荚尾肆耍�钡绞ブ级家研�炅耍�昧松偷某�济蔷谷汇躲兜卣驹谀嵌���欢鞫纪�恕�

“儿臣叩谢父皇。”就在这么片令人尴尬的死寂之中,晋王李治从大殿的一侧站了出来,率先磕头谢起了恩,他这么一出头,朝臣们这才算是回过了神来,乱哄哄地各自上前磕头三呼万岁不已。

直到朝臣们磕头谢恩已毕,见无人有胆子站出来反对晋王为储君,李世民那沉着的脸上才露出了一丝笑意,拂动了一下大袖子,扫视了一下群臣们,缓缓地开口道:“雉奴年岁尚轻,行事或有不到之处,望诸公多加提携,朕为耳提面令故,特准其入住承德殿,诸爱卿以为如何啊?”

太子本该住东宫,可李世民竟然让其入住承德殿,这等事情往轻了说是恩宠无边,说得重点,那就是逾制,与礼法不合,自古未曾有之,这里头只怕不光是为了恩宠之故罢,文武百官一时间都看不透老爷子此举的目的何在,全都紧闭着嘴,谁也不肯出言劝谏,便是魏征、魏老爷子也是如此,当然,这并不是默认的意思,而是无声的抗议,不过这一套貌似对李世民无效,一见群臣不开口,老爷子只当大家伙都认同了,笑了笑道:“好,那就这么定了。”

老爷子明摆着就是耍无赖,可在这节骨眼上朝臣们也拿他没辙,毕竟谁也不清楚接下来还有甚更惊人的事情会发生——一起子皇子们除了李治这个新鲜出炉的太子外,全都不见了踪影,那里头可有何蹊跷还真是不好说,谁也不想在没搞清真相前便盲目开口,自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地继续三缄其口,这大殿里的气氛立时压抑得很有些子沉闷起来。

“陛下,微臣有本上奏。”就在这难耐的沉寂之中,长孙无忌突地冒了出来,躬着身子高声说了一句。

“无忌有本只管奏便是,朕听着呢。”李世民眉头一扬,微露一丝好奇之意的样子道。

长孙无忌那张胖脸上此时满是难得的严肃表情,再无往日里常挂着的那种憨厚的笑容,一本正经地开口奏道:“陛下,而今储君已立,按我大唐体制,诸王当藩镇四方,以为屏障,老臣以为此事当速行为妥,望陛下明鉴。”

李世民尚未开口,下头已是闹哄了起来,无他,到了此时,谁还看不出这场戏压根儿就是李世民与长孙无忌合起来演的,这一头刚立了太子,那一头就立马拿诸皇子作法,虽说合于体制,可排挤诸皇子之心却是明摆着的事情,一干子朝臣们此际虽都刚受了赏,可谁也不敢保证李世民不玩秋后算账那一套,这兔死狐悲之意自是大起,不过群臣们只是交头接耳地议论着,却也无人有胆子站出来表示反对,即便如此,那嘤嘤嗡嗡的议论声也足以表达群臣们的不满之情了。

朝臣们的反对显然早就在李世民的意料之中,此时见朝臣们私下议个不停,却无人敢出列言事,立时假咳了几声,试图阻止群臣们的议论,却不曾想,往日里累试不爽的招数不灵了,一起子大臣们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兀自在那儿议个没完,立时令李世民的脸色有些子难看了起来,沉默了好一阵子之后,这才缓缓地开口道:“父子连心矣,朕岂无情之人乎?但为社稷故,不得不遣诸子于外,以保两全,朕意已决:迁吴王李恪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魏王李泰为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刺史;蜀王李愔行事狂悖,削封邑及国官之半,贬为虢州刺史(今河南灵宝);纪王李慎为襄州刺史;越王李贞……”先前说到对各王的外放李世民都不曾有丝毫的犹豫,可一到了李贞这儿李世民却有些卡壳了,话说到这儿便顿了下来,脸色虽尚平静,可眼中却闪过一丝犹豫的神情,似不忍又似不安。

“陛下,越王殿下乃是我大唐之将星,勇冠三军,今巴州似有不稳,土著屡屡生事,若得越王殿下为刺史,当可保一方之安宁。”一见李世民似乎很犹豫,长孙无忌立马出言建议道。

哗然,一片哗然,若说前头群臣们对于老爷子的手段还有所忌惮,只敢以沉默或是小声议论为抗议的话,长孙无忌这番话一出,大殿里已是哗然了起来,无他,巴州(今四川奉节一带)乃是小州,又是满大唐最穷的州,又是苗蛮横行之所,自古就是发配犯官之地,李贞这半年来了连立了两次战功不说,兵部事务也打理得井井有条,就算是参与了夺嫡之争,可也没见李贞闹腾得太过火,如今其他诸皇子的封地全在内陆富庶之地,却把李贞整到巴州那么个鸟不拉屎的鬼地方,谁都知道这是长孙无忌在公报私仇,文武百官中不服长孙无忌的大有人在,此时见长孙无忌如此不择手段,自是不会坐视不理,得,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