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部分 (第1/4页)

的答案,但是会议上的团结气氛却是前所未有的。

最为重要的是,基于此次会议上这种团结合作的氛围,在楚思南提议下,共产国际对未来战后的组织形式,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确立。

在此次会议之后,共产国际将进行改组,从而将原来那个松散、临时组合起来的“会议形式”,转变为各个国家兄弟政党之间的紧密合作组织。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组织就相当于联合国,只不过在该组织内部,参与组织的都是各国的左派政党,是红色的国际性组织。在该组织内,各国兄弟党之间的权力都是平等的,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为主席团,主席团由组织各成员国的代表组成,主席团主席任期两年,由各成员国委派的代表轮值担任。各成员国之间在保持内政独立、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应全方面加强合作。组织的最高武装力量机构为国防部长联席会议,联席会议的成员除各国国防部委任的代表之外,还设立有武装部队总司令、总参谋长等职务,以协调、研究各成员国的军事政策以及联合武装部队的训练、演戏等问题。同主席团主席的任用方式相同,联合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总参谋长等职务,也由各成员国代表轮值担任。

毫无疑问,按照楚思南的构想,这次会议上所要体现出来的精神,就是将来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团结。从根本上摆脱过去苏联那种“老大哥高高在上”的姿态,以换取各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消弭。

同样是在这次会议上,按照楚思南的提议,与会的东欧各国、亚洲国家代表一致通过决议,将于近期领导各自的武装力量,向以德、意、日为首的法西斯武装力量,发起最后的一场全方面攻势,以尽早结束这一场持续了数年的战争。

就这样,从五月底六月初开始,在欧洲,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匈牙利、保加利亚、希腊等等国家的左翼政党,开始指挥各自的部队,向侵占其领土的德意军队发起反击。在罗马尼亚,左翼政党所领导起义军,大肆破坏德军的运输补给线、攻占油田、夺取军火库;在南斯拉夫,铁托领导的反法西斯人民委员会,指挥上百万大军,开始同德国入侵者展开殊死搏击。并先后数次进攻贝尔格莱德;在意大利,陶里亚的所领导的民族解放委员会,开始正式浮出水面,他们指挥地游击队频频袭击墨索里尼的政府军,从而有力的配合了美英盟军在意大利半岛的攻势。而在亚洲,主要是在中国战场上,对日作战的形势也到了最后关头,滞留在华北、华中、华南的日军,面对发展壮大起来的中**队,再无任何优势可言。残余的上百万日军,龟缩在各个主要的据点之内闭目待死。

东欧各国国内反法西斯斗争的扩大化。有力地配合了苏联正面对德战场的进攻。

在北方,苏联北方方面军在六月初强渡塞马湖。进入芬兰腹地地南芬兰省,从而直接构成了对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战略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芬兰政府看不到扭转战局地希望,于是在六月三日提出和谈。鉴于历史的原因,以及芬兰内陆复杂的水网地形不利于苏联红军大规模装甲部队的进击,同时,也为了从北线抽调兵力支援战役。以楚思南为首的苏联最高统帅部,同意了芬兰政府所提出的和平谈判要求。六月七日,苏芬战场达成停火,随后,兵力损失惨重的挪威,也通过一系列地和谈。同苏联达成了停火协议。截至六月十五号,苏联北方战线实现了和平,随即。近五十万北方方面军部队陆续开拔,赶赴中路战场。

就在北线战役即将宣告终结的同时,朱可夫所指挥的中央方面军主力,挟库尔斯克会战大胜的强势,毫不停歇的向甫遭重创的德中央集团军群发起了一系列地攻势。中央方面军百万大军,兵分四路,北击斯摩棱斯克,中夺布良斯克、格卢霍夫,南进波尔塔瓦。经过月余激战,苏军将战线一举向前推进二百余公里,先后分割包围并最终歼灭德军兵力三十余万,兵锋直抵基辅城下。经过这一阶段的战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再次遭受重创,其深入苏军中路防线的数个突出部,完全被吃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央集团军群地存在,已经对苏联的中央方面军构不成威胁了,与此相反,随着北线战役的结束,苏军可以再次空出一部分兵力南调,从而对德军的中央集团军群侧翼,构成莫大的威胁。

同样是在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南线的战役也没有停顿下来。在梅列茨科夫的指挥下,从五月中旬开始,融合了草原方面军主力的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在黑海舰队的配合下,沿黑海沿岸一路西进,正式发起了第聂伯河右岸进攻战役。与此同时,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则在北面发起攻势,向雅西、基什尼奥夫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