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页)

这里的人每天只用两顿饭,钱元脩为了儿子的身体,食用三餐,自郭燕来后,更是坚持三顿饭,赵妈他们倒是习惯了多年的生活,不肯跟他们一起三顿饭的用,只等着伺候完客人,再就着残羹剩饭吃饱就行。

郭燕劝说无效,只好吩咐赵妈每天多做一点饭菜,除了供应客人的也好多剩一些,免得她们没得吃。也不好意思让人家专门替两口子做饭,就说早饭她自己动手,赵氏不跟郭燕强辩,每天去早市之前就把粥煮上,头天也想着留两个馒头第二天顺便热了,等郭燕起来正好可以吃。

郭燕拎着食盒晃晃悠悠的来到厨房,赵氏已经从早市上买回了新鲜的蔬菜肉类,环儿也跟她一起,正在洗菜择菜,预备早饭,看了一下,正是昨天自己拟的菜谱上的几个菜色,点点头,顺便又问了一下赵妈今天早市上有什么便宜菜,是否能用来做明天的菜谱。

赵妈说了几个菜色,也提了几个建议,环儿也想了一些过去主家用过的菜谱,三个人商量一番,定下了明天的菜谱,这会儿菜也已经收拾完了,环儿烧火,赵妈炒菜,郭燕就回去把明天的菜谱写上,核算好价钱,等会好随着饭菜送过去,让客人勾选,然后就可以定下明天的采买了。

读书人做事有些迂腐,却也有一点好处,就是尊规矩守制度。钱元脩那里贴了告示出去,不许把书带回家去抄,就有人提出要住宿,郭燕就加了一条,包茶水,不让带外卖进来食用――自然是想要趁机多挣些银子。

只是客人里面什么人都有,赵氏做的那几个家常菜也只是糊弄些家世贫寒的穷秀才可以,他们也请不起大厨。好在郭燕前世饭馆,小吃倒是没少去,吃的多了多少长点见识。郭燕口头叙述,还颠三倒四连猜带杜撰的,说了几个,赵氏是个聪明的,人家琢磨几回,就可以做出个四五分来,这也是他们所用的材料有限,要是能够有那些正经的材料,怎么也能够有前世七八分的味道,比郭燕自己这个吃货强了百倍。

一些个不住宿的客人吃过几回,竟也道好,还不忘记归家的时候带上一两份,给家人尝尝鲜。

可每个人的口味都有所不同,郭燕又不可能跟饭店里一样,预备好了食材等客人点餐,只有她做主定下菜谱,让客人选择。好在这些人倒是体谅钱元脩一家的不易,即使在家里习惯了大鱼大肉的到了这里也客随主便,服从了郭燕的安排。

因为成本低廉,菜色普通,客人要付的银子倒是不多,双方倒是没有多少争议。只是郭燕这里到底是多了些收入,赵妈和环儿也忙了不少,就是阿力偶尔的也会过来搭把手,帮衬一下。郭燕自己帮不上忙,怕她们在累坏了,曾说再卖两个人回来,可她们却都拦着,说是人手够使,等以后再说。

这几个人跟郭燕一家相处的久了,竟然都有一家人的感觉,赵妈就不说了,因为存在报恩的心思,自然是任劳任怨,能省则省。环儿和阿力两人却是因为有了私心,生怕进了新人,影响他们将来的打算。

人都是聪明又会算计的,这两人知道自己年幼,就算是郭燕许诺的嫁人时候可以除籍,他们一时半会也弄不来银钱积蓄,开铺子创业。

如果能够独立过生活,没有几个愿意卖身为奴为婢,环儿和阿力原本就不是原主家的家生奴才,父母亲人也失散的差不多了,就算是有那个能力自己开铺子做掌柜,可在这现实社会中,没有靠山的人极难生存。

他们两个商量好了,自己两人现在年纪也小,做不得什么事情,钱元脩和郭燕宽厚,钱元脩若是能中举做官,且官越做越大,自然是不提出籍的事情,宰相门前四品官,做升斗小民并不见得比官家做奴才强。

就算是钱元脩一时考试不中,想必还要在留京应试,看钱元脩夫妻二人行事,将来恐怕还是要开铺子养家,钱元脩要读书,郭燕是个妇道人家,都不会亲自照看铺子,到时候阿力年纪也大了,能够独当一面,给他们做掌柜的看铺子,环儿做个内院管事,两人攒钱也快上许多,等银钱足够,干脆求郭燕给他们出籍,自己开个小铺子,慢慢熬起,总归是有个盼头。

两人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想着无论如何也要给郭燕夫妻留下个好印象,将来有求于人的时候也好张口,坚持说人手足够,不用在花钱添置下人,倒是把郭燕感动的不行。

郭燕想着自己家情况特殊,也实在不敢充大款养太多的人,只想着现在生意刚刚起步,忙也就是一天两顿饭的时候,等着坚持过这几个月,自己生完孩子也能搭把手,就把添置人口的事情放下。

郭燕也不是什么养尊处优的人,家里的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