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1/4页)

因为当初卖了不少的书,扣除卖庄子的钱,多少还有些剩余,加上住在这荒郊野外,只要存有足够的粮食,其它的还怎么什么花销,想吃鱼,下河捞,想吃肉,山上有野兔,下个套子就行,野菜,木耳菌子,竹笋什么,山上还真是应有尽有。

钱元脩自然以学业为重,叮嘱郭燕别一个人上山,主意安全什么的,就专心读书去了。

要说,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新鲜,还真是读书养生的好地方。

只是郭燕并不是那种坐吃山空,等着没有米下锅了才着急的人,她看着这满山遍野的东西,想着怎么把它们变成银子。

除了后山深处没敢去,河滩地什么的她已经用脚丈量了一遍,什么能够生钱,出银子,长远的轨画,近期的目标心里也大概有了个数。

后山的杂树倒是有成材可以打家具的,可是急于脱手的话也卖不上价钱,果树因为抛荒了几年,枝桠乱生,跟野木杂林没有什么区别,如今已经是秋季,枝桠上还挂着几个晚熟的果子,其它的都已经掉到了土里,呕烂了,发出一阵阵难闻的气味,招来成群的蚂蚁。

看地上掉的果实,个头虽然小一些,却果然是好品种,只是今年不行了,就算是立即投入人力把它收拾出来,明年才能够收银子。

再说他们自己也不会收拾,还得招果农来打理,这个先放下。

再说那荒地,郭燕当初埋汰人家,说那地连草都不长,也不算是瞎说,地上虽然稀稀落落的长了一层野草,可是连地皮都盖不住,种庄稼什么的更是笑话,养鸡,养牛,养羊都害怕加速土地恶化,想要种植,得先改良土壤再说。

看来看去,也就山脚下那条河可以利用一下。

河面只有五十多米的样子,虽然不怎么宽,可因为是活水,水流不急不缓,养鱼就算是密一点也不怕氧气不足,只是,不知道它的深度够不够。让阿力扎了个木筏子,两人撑到中间探了一下,十几米的竹竿还探不到底,够深,够清澈,绝对没有污染过的优质水源,而且,里面游鱼,小虾之类的也不少。

郭燕笑的见牙不见眼,连鱼苗食物的钱都省了呢。而且这东西纯天然的,绝对能够买上好价钱。

郭燕却不知道,这河里鱼虾多也是有原因的,这是京杭大运河的支流的支流,河床宽窄深浅都不一样,她们家这一块有五十来米宽的水面,还是因为她们家的这个山的原因,上游的激流冲到这里,因为山体就缓慢了下来,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一个潭。郭燕只看到这一部分,还以为别处的河流跟她家这一片都一样。另外,这里因为大多都是私人领地,土地河滩都在贵族的名下,平民百姓根本就不敢来,看守园林和土地的佃户等人顶多捞几条鱼打打牙祭,也不会想到弄船行舟什么的。

至于郭燕想的将来买船当私家车使用,想要实现也不难,只是她能够用那种江南水乡里通行无阻的小划子,还要技术过硬才行。

就是她的船证考的好,也不见得能够在这条河里行船,这就涉及到一个领地和默契问题,人家在这里做了多少年的地主,除了引河水灌溉以外,就没有做过别的,不是人家傻,而是有个个人问题,你从人家的地盘走,万一看到一点不愿意让别人看到的问题,这算谁的?再说,人家也没有到你的河面上来行船啊,你该自觉点是不是?

至于养鱼,只要郭燕不过届,其实就算是她过界养鱼,把这条河都拦起来,只要不影响河水的流向,流量问题,恐怕也没有人来找她。

这片山地的卖给个人都多少年了,都不是一般人,人家除了在这里有特殊作用天天盯着它以外,谁闲的把目光搁在这只投入不挣钱的地方。

郭燕此时只看到宽广的水面,心里有了计较,等到晚上睡觉的时候自然是先问问产权问题,免得将来发生不必要的纠纷:“你说前面那条河,咱们能不能够圈起来养鱼?”

“按照地契上写的,这条河有我们一半,自然可以用,可是,把河水圈起来养鱼,这是不可能的,虽然有一半的产权,可也不能够影响人家浇水灌田,这是河里,又不是池塘,如何能够把鱼圈起来不跑,等着长大了让你卖钱。”钱元脩也习惯了这个时候跟郭燕商量家事,只是对于郭燕提出来的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感觉好笑,可也从来没有直接说不可以做这个,不可以做那个,每次都是郭燕自己想想,忽然就没了动静,现在听郭燕说圈河水养鱼,也没有当一回事,自己就事论事的把心里的话说了出来。

郭燕却不是要圈河流,她可没想的那么复杂,只要让人跟编织渔网似的,编织几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