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1/4页)

钕日丈洌�且悦�籽羯健�

谢过那樵子,崔破继续缘山路上行,未久,远观前方竟有一个小小的庙宇,好奇心起,也就施施然而去。

及至走的近了,崔破才发现那小庙已经残败非常,并无半分香火,便是那扁额,也因无人看护,长久的风吹雨淋之下,早已字迹班驳,辨认不出了。

入了小庙,仅只一进的正殿上竟然供奉着两坐神像,只是蛛网密布,漆色剥落,看在崔破的眼中别有一番萧瑟之意。

室内如此残破,他也无心多加逗留,正欲转身而出,忽然自殿外传来一阵悲怆的诵吟声,崔破顿住脚步,凝神细听,却是一曲古风: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龙、虞、夏忽淹没兮,我安适归矣?於嗟俎兮,命之衰矣!‘

吟诵声越来越低,及至最后一句‘命之衰兮‘时,那人似乎已是不堪其悲,呜咽出声。

‘原来是他们‘崔破刚刚听到第一句‘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时,心下已然明白这里供奉的两人是谁。当下一扫方才心中的轻慢,重整衣衫,恭恭敬敬的三次鞠躬为礼。

行礼毕,崔破正欲出殿去会会那吟诵古风,以至悲不能抑之人,却听有一个童稚的声音道:‘公子,那块石碑上写了些什么?你又念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难过‘

‘随书,你可知道这庙里供奉的是谁吗?这碑上刻书的就是他们的圣贤之事‘那人少抑悲伤的说道

‘公子,那你给我讲讲行吗?‘听到有故事可听,那童稚的声音急切的说道。

‘随书,讲给你听也可,不过这次你听了以后,可不能象以前那般就忘掉了,因为这两个人实在是值得这天下所有的人谨记于心‘那人语调凝重的说道

那童子年龄虽小,却也听出了公子话语中的肃穆之意,不再多话,谨声应是后,静听公子的讲解。

‘这庙里供奉着的是两个大大有名的人物,他们本是亲兄弟,一个叫伯夷;另一个叫叔齐,本是当年商末周初一个小诸侯国的王子,后来有一天,他们的父亲孤竹园君去世了,临终前,他传位给了哥哥伯夷,谁知这伯夷却觉得对不起弟弟,不愿为王,便将这王位传给了叔齐,更对他说:‘这是父王的遗命‘‘那公子一口气讲到这里,似乎见那童子有话要问,也就顿住了话头

‘公子,你说的商末周初就是姜子牙钓鱼的那个时候吗?那个哥哥伯夷怎么那么傻呀!让他当王都不当,这一下他的弟弟可真是欢喜死了‘童子用脆生生的腔调问道

那公子却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径直向下讲道:‘谁知他的弟弟叔齐见哥哥把王位让给他,认为与礼不合,也不愿意自己做王,两人相让不下,听说文王宽仁为政,这兄弟两人索性一起逊国而逃,来到了西歧地方‘那公子依旧语调平淡,但是在崔破的耳中,却在这平淡之下,听出一股赞扬激赏之意。

‘啊!‘显然这个答案大大出乎那童子的预料,只是他此时已经被这两个怪人的事情吸引,也就没有插话,等着自家公子叙说下文。

‘到了西歧不久,恰逢武王领兵伐纣,这两兄弟就叩马谏阻,希望武王不要妄动刀兵,也便是刚才歌中那所唱,不要‘以暴易暴‘‘武王自然不会答应,这伯夷、叔齐见劝谏无望,这天下间又是刀兵四起,生灵涂炭,一气之下就跑到了这首阳山上,隐居起来。后来那武王统一了天下,多次派人来请二人下山做官,二人认为以周代商,得天下不正,不仅不愿立于恶人之朝,更是立誓‘不食周粟‘,每天在这山上采薇菜作食,最终这两位一代大贤竟然活活饿死在这首阳山上,而我适才所歌,就是那伯夷临终前所作之歌‘故事讲完,那公子刚刚压抑住的悲伤又被勾起,以至哽咽而不能言。

不说那童子听到此处,已是哑口不言,便是殿中的崔破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此时也不免唏嘘,千载以下,这两位贤者之名已经渐渐不传,纵然被人提起,也多是笑这二人的愚,可是又有几人能真正明白他们行为之后的那一份淡泊名利、誓死坚守信念与气节的可贵。

且不说崔破这边的感史伤时,那殿外的稚龄童子惊讶过后,心中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情绪流动,憋了良久,忍不住的说了一句:‘这两个人可真是太可惜了!‘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兮,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却是那公子听到随书的感叹,出言斥驳。

随书听到这些之乎者也,头早已蒙了,又那里明白其中真意?正待要问,却听殿中传来一句脆喝:‘好一个‘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