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部分 (第1/4页)

“各位,你们听说过柿子拣软的捏这句话没有?”陈应良厚颜无耻的一笑,又更加厚颜无耻的说道:“我当然知道用不着理会这种小乱贼,但是我更希望我们的军队越境作战,首战就能打一个开门红,打出信心和打出威风,而且首先向这股乱贼用兵,对我们而言有两个有利之处。”

“兄长,那两个有利之处?”长孙无忌好奇问道。

“第一是补给容易。”陈应良用竹竿指着沙盘说道:“我们从永城出兵征讨郸县乱贼,首先在军粮补给方面没有任何问题,途中经过的酂县、谯县、谷阳和郸县等地,都可以为我们提供粮草补给,彼此间又都是一天的行军路程,可以让我们在只携带一天粮草的情况下轻装上阵,既保证行军速度,又减轻将士和百姓负担,对我们首次越境作战的新军队伍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

“至于第二嘛。”陈应良又笑了笑,道:“淮阳郡的民变程度最轻,钱粮情况自然也最好,我们帮着赵陀干掉这股乱贼后,想他开口要钱要粮,不是可以张口多要些?”

长孙无忌和袁天罡等人都笑了,全都称赞陈应良能算计会敲诈,是个十足奸商。然后长孙无忌又说道:“兄长,既然你决定先出兵淮阳,那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是否立即把决定告知将士,让将士们立即着手布置出征?”

“好……。”陈应良本想答应,但话到嘴边却又突然改了主意,摇头说道:“不!这个消息暂不公布!我决定出兵郸县的消息,你们也得给我保密,不许外泄。”

“为什么?”长孙无忌和袁天罡等人又楞住了。

“当然是怕我那两个同宗跑了。”陈应良微笑着说道:“象这种刚起事的乱贼,麾下乌合之众再多,在战场上也不足为惧,惟独只害怕让他们跑了,被他们牵着四处兜圈子,我们早早就把进兵淮阳郡的消息公布出去,一旦被这伙乱贼探得消息,我们再想把他们一战而破,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兄长的话虽有理,但我们军队集结后向东开拔,不可能瞒得过乱贼队伍的眼睛啊?”长孙无忌继续疑惑的问,然后又突然明白了什么,忙问道:“兄长,莫非你想把军队化整为零,秘密向郸县开拔?”

“这当然是一个办法。”陈应良点头,然后又微笑说道:“不过嘛,我倒想到了一个更好的办法,可以给我那两个同宗更大的惊喜。”

第143章 盲人摸瞎马(上)

陈应伤和陈应绝当然是杨玄挺和杨积善的化名,化名为刘智远的李密本想让他们暂时用陈三和陈七的名字,但杨家兄弟一是嫌这两个名字土气,二是深恨陈应良入骨,便各自取了一个包含深意的化名,精通攻心战的李密有些担心这两个名字会引起陈应良注意,一度反对,可是杨家兄弟还是不听,李密无奈,也只好随便他们去了。

杨家兄弟也就是这件小事上和李密有些分歧,其他事上则对李密是言听计从,并且按照李密的指点,成功袭击了一支押解民夫北上的官差队伍,救下了两百多名被押行辽东战场服役的穷苦百姓,又鼓惑这些百姓听从指挥,在目前还没有大股义军作乱的淮阳郡境内举起义旗,利用淮阳官军不够强大,更利用百姓极度不满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机会,不断招揽流民逃兵壮大队伍,只用了一个来月时间就成了淮阳郡境内最大的起义队伍。

在此期间,李密十分狡猾的指挥队伍专门在谯郡周边活动,不断洗劫村庄与伏击官府队伍,抢劫钱粮武器自给,却从不踏入谯郡一步,成功的迷惑了近在咫尺的谯郡太守徐敏廉等人,让他们觉得杨家兄弟的队伍惧怕谯郡官军,不敢骚扰谯郡,始终没有把他们放在心上,也让远在永城的陈应良始终没有留心到这支义军队伍,让杨家兄弟和李密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发展壮大,队伍迅速扩充到三千余人。

逐渐有了自保的实力,头脑很清醒的李密并没有打算继续在陈应良的眼皮子底下活动,开始筹划率领军队北上梁郡,到梁郡的西北部去流窜活动,设法招揽吸收那一带多如牛毛的变民队伍,继续壮大队伍,也利用自己在梁郡官府的内线(内线是谁熟知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掌握了解梁郡的军队调动情况,也掌握朝廷的漕运情况,有效而又准确的袭击肯定要不断运粮北上供给辽东战场的漕运船队,夺粮自给,也凭借粮草优势更加迅速的壮大麾下队伍。

计划很好,能力过人的李密也很有把握完成这个计划,但棘手的难题同样不少,如何避开隋军队伍的拦截率军固然是一个难题,更大的难题还是粮食方面,因为队伍扩大过快,也因为起兵时是在青黄不接的春夏之交,民间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