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页)

个方面暂露了头角。

例如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写出了名垂史册的《滕王阁序》,文笔优美,可谓词彩华章。然而可惜他英年早逝,否则到老的时候,那会有多少优秀的作品啊。

苏老全,二十七岁始发愤,最后终有所成。大音希声,大的音乐是无声的音乐,这正像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描写的那样“此时无声胜有声”。大象无形,说的是最像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也是对他音乐的最高评价。

在《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里,老子写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呐。”后三个“大”有大智若愚的意思,“大成”、“大盈”句,亦有物极必反的道理。”

说完,看着薛蟠,又道“物极必反,水满则溢。历朝历代,没有哪个神童是真的做到位高权重,威赫一方的,大都不过被束之高阁。自你师从于我,为师自是知道你志向觉不只在小小的薛家,你有你的坚持和执着,但却不被名利所左右,为师亦感到欣慰。但经昨日后,为师却希望你能低调从事才好。”

薛蟠听了老师的话,点头应了。

现在想想,如果薛蟠没有理解错的话,张先生昨日让他在聚贤楼一展才华,一是正真让他解开心结,二也是让他要通过会文,借以介绍给当地的才子学者,三则是要锻炼他的心性,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何在这些浮华恭维声中保持心性的平和和简朴也是一种修行。

也许是经过老师的一番教诲,也许薛蟠本就是心性淡薄的人,听了三儿的话,到也无甚感觉,脸上淡淡地。

三儿伺候薛蟠有些日子,对这位主子的性子也有些了解,别看薛蟠平日里,对下人也不严苛,但是也是有点冷淡的,看在三儿等眼里就是少年老成,高深莫测了。如今见薛蟠没什么反应,三儿也不在意,但心里却很是为能跟着主子而骄傲。对于普通人而言,能做学问的,已经是值得尊敬的存在,如果还是有名的,做的极好的,那更是了不起了。

薛蟠带着小厮,到了外书房,便见梁考年已经侯在那里。

看了座,上了茶,梁考年方说出来意,原来前段时间,薛蟠让拟的善后议程已然好了,今日便带了来,看薛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对于薛蟠来说,这是他穿越而来的第一件大事件,总想要做得再好些。看了议程,再一次感叹,自己还是有很多要学习的,梁考年他们毕竟在这人情世故中,在生意场上许多年,自有自己独到之处。

只见这议程上,分门别类,分为轻重缓急,把所有的可能和结果都作出了具体的对策,做的处理方法也极好的。

薛蟠仔细地一条条看着措施,一时,书房中安静异常。梁考年也是忐忑地看着薛蟠,他已经从以前把薛蟠看做纨绔子弟,到现在看做自己真正的主子。薛蟠在这些年的锻炼中,亦有些许的威严,特别是现在严肃的看着议程的时候,总给人若有似无的压迫感,这是薛蟠不知道的,但梁考年却清晰地感觉到,这是只在薛父身上,在那些手握权柄的人物身上才能感觉到气质,现在在薛蟠身上也能看到,可见,薛蟠的进步不可谓不大。

一口气看完,薛蟠深深地吸了口气,他当时只不过提了个大概的框架,也知道工作繁多,但是看过具体的,才知道工作之繁杂。

闭幕想了想,“这份议程,父亲看了吗?”

“回大爷,已经递上去了,但老爷没说什么,只是一切让爷做主就好。”梁考年也看不透这父子,薛蟠让薛父过目,明显也是要问他的意见,但薛父只是看了几眼,却什么也没说,真是摸不透这是唱的哪出。

不过梁考年毕竟是老人了,这不该他知道的,他也不问,也不瞎琢磨,做好自个儿的事要紧。

薛蟠听了也没说什么,父子两心照不宣。“既然如此,就按这上头处理吧,只是你要把好关,也要问问家属的意见方好。”

梁考年应了。

“另外,再加一条,就是年满十三岁的孩子,如若愿意,可到薛家个商号去做事,你看着给安排个合适的,好让这些家里多一份营生,也好过活。但是,躲懒的闹事的我们薛家也是不要,这底子要干净。”

“是,老生明白”。

又商讨了些细节,梁考年方出了来。

而薛蟠站在窗口,看着天空拂过的云彩,心思莫名。

物极必反,水满则溢,老师是在告诉他,要沉稳的行进吗。

虽然海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