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部分 (第1/4页)

其实,李治并没有和杜如晦有过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接触。杜如晦去世时,他还是个幼儿,对于杜如晦的一切,都是听的传闻,但恰恰是听的传闻,而非真的接触过,没了真实的比较对象,所以他才会大喜!

杜如晦见李世民时,那时时唐政权还刚刚建立,敌国强大,唐政权能不能长久的存在,还是个未知数,而李世民的年纪和现在的李治差不多,又非长子,地位并不巩固。在当时的情况来讲,并非是最好的投靠对象!

但杜如晦那时却很有名了。他来见李世民,属于双向选择,在李世民选他的同时,他也在选择李世民。在这种情况下,他先看看李世民,就很正常了,是稳重的表现。没有上来就磕头,大叫臣以后就跟着殿下你混了,定要保殿下成为一代英主!李世民对于这种稳重,是非常欣赏的!

至于日后,李世民当了皇帝。而杜如晦当了宰相,别人便将他俩当初见面的事,生搬硬套地编成了名臣遇明主的佳话,越传越离谱儿,说得多了,自然也就成真事儿了!而李治听到的,就是这种走了样儿的传!

李世民是李治终生的榜样。无时无刻不想着学习父皇,虽然别人学得比他还象,以至于他把老婆当成了爹,乖得不得了,可现在他还是有样学样,努力向李世民学习的!

王平安看自己,这岂不是历史重演,自己就是年轻时的父皇,而王平安就是年轻时的杜如晦啊!

李治从书案后转了出来,大尖来到王平安的跟前,将他拉起,满脸笑容地道:“王爱卿,你就是孤的克明公啊!”他一兴奋,便将心里的话说了出来。

李治心里是明白的,但王平安却听得莫名其妙,太子怎么没头没脑的来了这么一句?

他哪里知道尉迟恭替他使劲地吹嘘,而米小苗使劲地证明他有事。就在刚刚那大宦官还替他“提醒”了李治,前后如此多的铺垫,李治有这么一句话就不奇怪了!

李治拍着他的手,把王平安想象成一代名相,而自己就是英明的父皇,他笑道:“孤听说你要考医科?不行不行,这绝对不行,你必须考进士,孤日后的左膀右臂。岂能不走进士出身”。

王平安差点把嘴咧开。茫然不知所措,实是不知该怎么回答才好!

那宦官陪着笑脸小声道:“无病的赈灾新法确走了得,奴婢听说,皇上已经下旨,以后就要按此例实行了”。又提醒了一下李治。

李治笑道:“无病,这个字就是父皇给你取的啊,连父皇都夸过你呢”。他越看王平安越顺眼,忽然问道:“无病,你会写诗吗?”

支持文学,支持( )

第一百七十五章插草标卖身

平安听李治问起写忙道!”草民小一时体弱多病心户后家中便没有再请过老师,所以只会写写打油诗,对于诗词歌赋倒是没有过多的研究。”

这话说得既有谦虚之意,又无傲慢之态,既说自己会写诗,又说没有深究,如果李治当场考较,没准他能蒙出一首来,如果蒙不出来,也不丢人,没深究过嘛!

打油诗,可也不见的就是人人都写得出的,就象后世的三句半,写出来不叫本事,能把人逗笑了才叫能耐!

谁知,李治却一愣。道:“打油诗,是打油时念的诗吗?你却念一首来给孤荐听!”

打油诗便是唐朝时产生的一种新的诗体,但这时候还没产生出来,并非是打油时念的诗。王平安搞错了年份,提前说了出来!

还真的考较我啊!王平安没办法,只好顺着李治的话。往下说道:“草民小时候没受过什么太好的教育,不太会写诗,有一次家中门前有个卖油郎路过,草民突发奇想,便胡乱做了首诗,诗体很是直白。难登大雅之堂!”

李治哦了声,很惊讶的道:“你自创诗体,那该叫平安诗才对啊,这名字可有多吉利,何苦叫打油诗呢!,

他转身在殿内看了一圈。见不远处的墙上挂着一幅画,远山近水,水面结冰,岸边有条小船。船顶尽是积雪,而船边站着位渔夫,似乎正在为不能打渣发愁,手里拿着根大棍,象是要开冰捕鱼,渣夫身边跟着两条老狗,都饿得瘦骨噢响,摇摇晃晃地跟在主人的身边。

这是一幅大写意,告诫统治者,这挥时候百姓衣食无着,需耍你们的关心,崇贤馆里这种寓意的画很多。

指着画,李治便道:“就以此画为题,你做首诗出来听听吧”。

王平安心里叫苦,早知如此,我就说不会写诗。只会开药方了,看来刚才还是不够谦虚啊,竟然被命题作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