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部分 (第1/4页)

事恚�庖彩谴笏寰�幼罹�嫉淖氨福�饬酵蚓�蛹负醵际枪芈じ���蕉妨�芮浚�钤ㄋ淙徊荒芘沙龈�嗟木�樱���茨芘沙鲎詈玫木�印�

队伍有条不紊地扎营休息,夜越来越深,一更时分,哨塔上忽然传来了刺耳的警报声,‘当!当!当!’

在寂静的夜里,警报声格外清晰,能传出数里之外,李叔良从梦中被惊醒,他腾地跳起身,大喝道:“发生了什么事?”

一名士兵飞奔而至,“禀报大帅,前方出现大队骑兵。”

“有多少骑兵,有无盔甲?”

“回禀大帅,黑夜中看不清,大约在八千到一万人之间,全身盔甲。”

李叔良一激灵,这不是乱匪,这只能是杨元庆的丰州骑兵,果然被他料到了,前方有伏兵,他立刻下令,“命令士兵做好战备,调五千弓弩压住军营!”

一队队弓弩手奔向军营东面,张弓搭箭,严阵以待,刘弘基心中也紧张之极,对方是将近一万骑兵,而他们只有两万军,绝大部分都是步兵,近两万步兵对付一万骑兵,这将是一场极为艰苦的战斗。

不过刘弘基也暗暗庆幸,主帅李叔良的谨慎使他们避免了被丰州军偷袭,躲过一大劫,这使他又有了几分信心,正平县还有五千驻军,如果他们能赶来支援,这一场战役不说战胜对方,至少也不会败。

刘弘基手执一把硬弓,催马向大营门口奔去。

就在唐军大营数百步外,杨元庆率一万丰州隋军列队而立,他率军一路疾奔,终于抢在对方进驻正平城之前拦截住了他们,他们也并不着急发动攻击,利用天未亮的这段时间休息,恢复士兵和战马的体力。

杨元庆远远注视着敌军大营,他在从一些细节处观察敌军主将的性格,仅从对方哨塔分布,他便能推断出对方是一个极为谨慎之人,如果是他,他会建六座哨塔,四角各一座,前后营门各一座,但对方却建了十座,李叔良是想消灭一切死角。

这时,一名斥候队正奔来禀报:“启禀总管,我们观察敌军大营,对方大营无懈可击,火箭也射不到他们的营帐,四周长矛密布,草地上撒满了铁蒺藜,我们无法靠近。”

杨元庆冷笑一声,果然不出他的所料,这李叔良谨慎得太过分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谨则无智”这是一句至理名言,他要让李叔良败在他谨慎上。

“传我的命令,大军向北撤二十里!”

一万骑兵调转马头,向北方飞驰而去,片刻便消失在沉沉的夜色之中。

第二十七章 迎头痛击(中)

就在杨元庆率军从闻喜县返回,向西疾奔而去后不久,绛郡太守独孤怀恩便得到了消息,他立刻意识到,丰州军一定是去拦截李叔良的军队,他心中大急,立刻命手下大将曹霁率三千军队前去支援李叔良。

军队派出去了,独孤怀恩心中忐忑不安,他登上墙头,扶住墙垛向西眺望,远处是黑暗无边的夜色,星光将数里外的正平山映衬出一个模糊的轮廓。

独孤怀恩叹了口气,当初李渊问他愿意进关中,还是愿意留在河东,他选择了留在河东,现在看来,他当初的决定有点失策了,河东是各路兵家必争之地,就算杨元庆不来,窦建德也会来,去关中才是明智的选择。

独孤怀恩转身要下城,忽然有士兵大喊:“使君,有军队奔来了。”

独孤怀恩大吃一惊,扶墙垛细看,只见约千余人向这边狂奔而来,接着有人在城下大喊:“使君,快开城门,是我!”

是部将曹霁的声音,他刚去还不到一个时辰,怎么就回来了?独孤怀恩连忙下令开门,他也跑到城门边,只见涌进来大群败兵,很多人都负伤,身上全是血迹,曹霁扶在马上,后背上插着一支箭。

独孤怀恩大吃一惊,上前急问道:“出了什么事?”

“使君,我们在正平山被伏击,弟兄们死伤惨重。”

“有多少伏兵?”独孤怀恩又追问道。

“不知道,对方是骑兵,又有弓箭,将我们包围,卑职是拼死杀出重围。”

独孤怀恩半晌说不出一句话,一种不祥的预感涌入他的心中。

。。。。。。。。

李叔良站在哨塔之上,目光凝重地望着大队敌军远去,他心中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一种直觉告诉他,敌人的远去就俨如猛兽的后退,是为了更有力的致命一击。

李叔良派出了数队斥候前去探查,他忧心忡忡地回到自己大营,副将刘弘基已经在大帐前等候他多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