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部分 (第1/4页)

会只用裴氏和王氏,比如崔君素,他就是清河崔氏的重要人物,还有杜如晦,也是长安名门,我估计博陵崔氏和范阳卢氏也会有高官入仕,还有高颎的长子高德弘是上党郡太守,还有苏威,其实几家力量联合起来,完全能和裴家抗衡,关键是杨元庆本人的态度,很明显,他也是想制约裴家,那么我们就有机会了,我们必须寻找到一个突破点,将王家的声势打出去,这样,王家就能顺利入相。”

这时,比较沉默的王通接口道:“由王家来主持科举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王通很自负,如果河东举行科举,主考官非他莫属,王绪缓缓点头,兄弟说得很对,王家相比裴家最大的优势就在教育,王家有个名满天下的大儒,而裴家没有。

。。。。。。。。

杨元庆并没有陪妻子前往王家,一方面是为了降低关注,尽量用一种比较含蓄的方法暗示王家,另一方面,杨元庆确实很忙,在没有建立一个政权体系前,大小政务基本上都是由他来处理,使他每天都忙碌不堪。

杨元庆的办公府邸在原来李渊的太原留守总管府,现在牌子上‘太原留守’四个字去掉了,简单称为总管府,正式名字还没有定下来。

这段时间杨元庆主要忙于审核河东十五郡及数十个县的官员履历及资格,当他占领河东后,有几个郡县的官员都弃官跟随李世民撤走,比如绛郡太守独孤怀恩,上党郡太守李孝基等人。

杨元庆便调长平郡长史高德弘出任上党郡太守,任命裴世清为绛郡太守,他还要考虑以后的朝廷建立后的权力构成等等。

官员的履历很重要,履历可以看到背景,在隋唐时代,官员的背景是第一重要,杨元庆有点苦恼,他发现河东很多郡县的官员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那就是出身裴学,也就是裴阀门生,在他还没有坐稳河东,得到足够人才之前,他还得继续用他们。

杨元庆正在忙碌之时,有侍卫在门口禀报,“美阳公求见!”

美阳公就是苏威,他的爵位就是美阳县公,刚来丰州时大家都尊称他为苏阁老,但时间长了以后,很多人都渐渐不喜欢他,主要是他的功名利禄心太重,没有高颎那种淡泊名利的雅望,大家都不愿把他和高颎相提并论,便不再称他为阁老,改称他为美阳公。

不过杨元庆却很需要这种热衷于功名利禄的老臣,他需要苏威替他做实事,高颎虽然有名望却不肯做官,只能当摆设。

苏威虽然爱交结朋党,热衷功名,但他本人却很能干,参与建立大隋各典律,有着极为丰富的建国经验,而且他能体承上意,又没有家族世家的背景,杨元庆很需要这么一个重臣。

“请他进来!”

第四章 天下大变

苏威快步走进了杨元庆的官房,步履颇为轻快,完全看不出是一个近七十岁的老人,连他本人都感觉自己青春焕发,原因不知是河东新朝将现,还是他家中那个新娶的小妾。

总之,苏威并不后悔当初杨元庆把他半强迫去了丰州,刚开始心中是有点不悦,据说丰州这个地方冬天极冷,属于边疆荒蛮之地,可听说杨元庆已经拿下河东,他忽然又感觉丰州也有令人怀念的地方,比如美酒,比如人民安居乐业。

今天也是他入城第一天,杨元庆给他安置了一座占地二十亩的大宅,府中由他小妾去收拾忙碌,他却心神不宁,终于忍不住来找杨元庆了。

“参见杨总管!”

苏威深深施一礼,早上和裴矩在一起时,他称杨元庆为‘元庆”表现得很亲热’可这会儿单独会面,他却没有了上午的个人交情,或许也可以称为公私分明,上午是私,这会儿是公,总而言之,苏威很懂得为官技巧,就在于把握场合和时机。

“苏阁老请坐!”杨元庆一摆手,微微笑道。

杨元庆这声‘阁老’叫得苏威心中暖烘烘的’别人都叫他美阳公,他心中很不舒服,毕竟美阳公只是一个县公,这一叫便将他老底露出来了,在隋朝混了三十年,莫说国公,连个郡公都没有混上。

杨元庆的一声‘阁老”使苏威顿有知己之感。

苏威坐了下来,见杨元庆桌案上各种文书堆积如山,便叹道:“总管整天被这些琐事纠缠,哪有精力考虑大事?”

虽然杨元庆知道苏威的本意是考虑他自己的功名,但也须承认,苏威说得很对,这些琐碎的杂事耗去了他太多的精力,他现在确实没有时间车虑军国大事。

“我已经决定任命张亮为记室参军,替我整理文书机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